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2011/6/21 12:23:40

艺术人类学的学科背景:
艺术人类学是以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来研究人类的艺术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其关注的对象大多是心口传授的民间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对象和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对象基本一致,由于其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项目有一种更加整体的认识,而且在研究手段上,和其他的艺术学科更加讲究客观性和实证性。因此,当国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以来,许多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将艺术人类学的方法运用在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中,使其成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学科之一,在研究中大家越来越觉得需要一个共同探讨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一、学会成立的时间与会员组成
学会成立于2006年12月,是由文化部主管,民政部批准,国务院备案的国家一级学会。
一共有会员257名,分布在全国105个院校与研究机构中。
会员的基本要求是硕士学位以上,具有讲师职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者。
目前的会员副高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以上的会员有196人约占会员总人数的75%,其中副会长和常务理事大都是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领导。
二、会长与副会长
学会由王文章副部长担任名誉会长,本人担任会长,副会长六人:王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廖明君: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麻国庆: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兼人类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洛秦: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三、常务理事:
学会一共有常务理事41人,许多常务理事都是各大学的相关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并担任领导职务,不少是院长或系主任,有的还兼任着各杂志的主编,他们是学会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由于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联系紧密,许多常务理事以上的会员都是国家的和地方的非物质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如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委员会委员有刘桢、廖明君、刘文峰、邢丽、色音、邱春林、杨民康、杨源等。有不少学者都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的负责人如麻国庆等。还有的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主任如廖明君等。
四、学会的学术平台
学会有自己的网站,网站有会员们的学术成果介绍、有艺术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学术动态介绍等。还有许多由学会常务理事担任主编的杂志如:《民族艺术》杂志、《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民俗研究》、《节日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思想战线》、《中国社会科学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等都与学会有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有的定期开设有关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栏目,同时报道相关的信息。
另外,学会定期召开国际会议,以便会员们的学术思想能有地方交流及表达。学会成立以来共开了四次国际会议,第一次是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第二次会议于2007年6月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台湾东吴大学联合主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承办,会议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研讨会”,会后出版论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该论文集由学会名誉会长、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担任主编。2008年11月北京召开了“200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以“传统技艺与当代社会发展”为主题,会后出版了论文集《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第四次会议于2010年11月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