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王纪:鄂伦春族玩具剪纸田野考辩

[日期:2012-07-03] 来源:本站  作者:王纪 [字体: ]

鄂伦春族玩具剪纸田野考辩

通化师范学院 王纪

内容摘要:鄂伦春族在狩猎生产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玩具剪纸,内容包括动物、人物、生活用具,这些剪纸经过组合在游戏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情节的游戏规则。这些剪纸具有独特的种类、特征和使用方法和其传习规律。

鄂伦春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据200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8196人,集中居住在我国的大小兴安岭,20世纪50年代初由山林中分散的狩猎生产转变为山下集中定居,先后从事农业、林业、多种经营。由于过去生活在山林中,不使用纸而使用当地的狍皮、桦皮等作为剪裁工艺原料,鄂伦春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剪皮文化,定居后纸逐渐普及,由过去的剪“皮”发展为剪“纸”。过去鄂伦春族剪纸的用途有三种:底样、玩具、祭祀,如今只能看到底样和玩具了。底样剪纸包括剪样子和剪花,剪花主要应用于服饰器物上,剪样子是服饰等生活用品的底样。剪玩具是儿童游戏的一种,本文重点介绍玩具剪纸,所研究不限于现在剪“纸”的工艺,仅用剪纸这一大家熟知的名词来指代鄂伦春族的这一手工技艺传统。

一、鄂伦春族民间玩具剪纸的使用现状

玩具剪纸在笔者调查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十八站和白银纳两个村的中只有一户还在使用。两个村玩具剪纸的传承人,十八站:关永尼83、关长贤81、戈秀芳74、谭玉芳73、孟玉珍70、丁秀芹65、孟彩华63。白银纳:关扣尼73、关秀芳73、戈淑贤64 岁。这些老人均在六十岁以上,两村六十岁以上老人,女性17人,会剪玩具有10人;男性6人均不会剪,1人会木雕玩具。

玩具剪纸在生活中使用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家中有小孩;二是老人剪技非常熟练,喜欢以这种方式带孩子。葛秀芳、孟玉珍、关长贤家中有待看的孙子或重孙子;孟玉珍老人的孙子未到玩玩具的年龄;关长贤老人的重孙在外乡;只有葛秀芳老人的孙子今年四岁,正是玩玩具的年龄,老人常为他剪很多动物、人物玩具。[1]这些玩具在造型上与过去没有什么变化,在材料和种类上发生了变化:材料由原来的桦皮改为纸板;种类上过去分为在水中和陆地两处游戏,那时候夏季人们沿河而居,孩子们在水中玩桦皮船玩具的水中游戏,陆地玩搬家狩猎的游戏。随着生产方式、居住条件的改变,孩子们很少去河边,自然无水中游戏,而陆地游戏也只是以单体形式出现,而不再以游戏情节性吸引孩子。

以前,桦皮玩具剪纸是孩子们童年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鄂伦春族男女几乎人人会剪。父亲狩猎了解猎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结构,女人收拾打回的猎物,对猎物的结构烂熟于心,而且家家养马、狗,有时也将打回的小狍子小鹿带回喂养,所以孩子对这些动物也很熟悉。如今两村有四家养马,一家养狍子,家家养狗。村里不时有打回来的狍子,但都是在山上时已将皮去掉。孩子们与这些野生动物之间也不再有什么直接关系,因为现代儿童玩具已经走进了每一个家庭。

笔者调查的两个村庄,从1953年下山定居以来共经历了五次生产方式调整:

1、1953—1957年以猎业为主;

2、1958—1966年为“猎业、饲养业同时并举”阶段;

3、1966—1981年为农业生产阶段;

4、1982—1995年“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阶段;

5、1996至今为“以农为主、林业向农业、多种经营转产”阶段。[2]

生产方式的转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大影响,因而玩具剪纸在生活中的使用也发生着变化。本文中见到的玩具剪纸,除葛秀芳老人是在家正在使用外,其它老人均是在笔者的请求下所剪,由点见面,由小及大,这意味着玩具剪纸传承已经处在濒危的边缘,挖掘、抢救也成为当务之急。

二、鄂伦春族玩具剪纸的种类、特征及使用

玩具剪纸是以游戏的形式存在,如今生活中已见不到,综合几位七十岁以上老人的讲述、制作、演示,笔者对鄂伦春族的玩具剪纸进行了分类整理。

这些玩具的用途有两种:一是父母可以通过剪这些桦树皮剪纸让小孩子认识森林中的动物,同时讲解它们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性,起到类似看图识字作用。二是通过对玩具的摆玩进行生活模仿,体现出孩子对大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从而使生活习俗在游戏中得到认同。

(一)鄂伦春族玩具剪纸的种类、特征

1、动物

大兴安岭的野生动物主要包括马、鹿、犴、狗、熊、狍子、貂、獾子、野猪、狼、猞猁、灰鼠、天鹅、虎、狐狸,其中马和狗是猎人最亲近的朋友,鹿、犴、狍子、灰鼠是生活中食肉衣皮的主要对象,貂和虎过去是进贡的主要对象,如今已经绝迹,熊、天鹅、狐狸、獾子被人们当作神来崇拜。作为“看图识字用”的这些动物是比较全面的,而在儿童游戏中经常出现的是马、狗、狍子、鹿、犴、灰鼠等动物,因为这是狩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和目标。

动物剪纸造型的主要特点是能站立,这主要是所用材料桦树皮材质具有硬度、韧性和分层的特点以及所剪动物的腿部起了支撑作用。动物剪纸的造型均选择侧面,腿剪两条或四条。当剪的动物只表现两条腿时,将腿的脚趾部分从中间分层,在平面上形成可立的四个支撑点。表现四条腿时,将前后两腿分别向左右分开,就由一条线上的四个点变成了平面上的四个支撑点,达到了站立的目的。

2、人物

玩具人物剪纸主要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如老者、年轻人、孩子,均强调体貌特征,造型特点为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两脚左右分开,可坐可立,是对生活中人物状态的直接反映。

①男性

男性在衣着上有长短两种,短衣下身剪出腿和脚;长袍不剪腿只剪脚或都不剪,袍子的中间剪出纵向的豁口代表前开启。从衣着款式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艺术形式是对生活的直观反映。

男性头部造型有三种:一是尖顶;二是戴帽子;三是头剪成圆形。从收集到的剪样分析,尖顶的人物造型从简到繁依次:整个身体呈三角形、上半身呈三角形、头顶呈三角形(图13);戴帽子的前两个形象是戴狍头帽,后三个都是在头部外边缘大出半圈,代表狍头毡帽;头剪成圆形表示不戴帽子(图15)。从以上三类来看,不存在进化论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而是一个功能性指代的繁简思维过程。

②女性

女性在衣着上多为长袍,形象从目前收集的资料看有五种:头呈圆形、头戴花冠、头戴尖顶帽、背面用笔画出两条辫子。

这几个人分别由40岁、60岁、70岁、80岁的妇女剪出,年龄与反映的时代却不成正比,如头戴花冠、身穿短裙的姑娘是83岁的关永妮剪的(图13),头戴花冠是鄂伦春姑娘喜欢的传统头饰,而身穿的短裙却是至少在八十年代以后鄂伦春族才流行的服饰。而40岁的葛彩花剪的长袍大袖(图15),倒很有些古朴气息。笔者观察创作过程发现,她剪的很慢,非常认真,能看出她剪技不熟练,外形比较简单概括,她连续剪了五个,除了衣服的长短几乎没有变化。戈秀芳老人今年69岁,她剪技非常熟练(图12),在短短的几分钟剪了四个小人,造型差异很大,她的剪纸是聊天时不经意间就剪成的。宋兆麟老师为我提供了60年代他去鄂伦春时收集的造型资料,其中桦树包子的菌雕作品和摇车上影子的造型与73岁的关扣妮老人的作品(图14)很相近,圆圆的头顶上有一个小突起。

③小孩

与大人相比,小孩在比例上减小了很多,头在身体中的比例有所增加,造型更加简单。

3、生活用具

玩具剪纸还包括生活用具,如背包、被褥、围子等,以及模仿渔猎生活的桦皮船、鱼叉和摇篮。背包、被褥、围子均是剪出外形,以平面的形式呈现,而桦皮船和摇篮是在平面剪形的基础上经过折叠缝制形成三维立体效果。

①桦皮船:在村中调查时,见到三种做法,一是用桦皮剪成柳叶形平片代表船(10cm长,3cm宽),中间剪一条细缝,将桦皮人插在上面,桦皮人手拿鱼叉,船面上摆放着一些桦皮小碎条代表鱼;二是桦皮剪成柳叶形船(12cm长,2.5cm宽),船两头用线固定,船内缝几条桦皮条代表船龙脊;三是剪成长椭圆形,剪豁口,再缝合成一条小船(18cm长,6cm宽),上面可以摆放手拿桨坐着的人。这些小船过去是鄂族孩子们在河水中嬉戏玩耍时使用,桦皮的特性是不吸水,始终漂浮在水面上,这一特性成为孩子夏季最喜爱的游戏之一。

②摇篮:摇篮在儿童过家家的游戏中出现时,是三维立体的状态,它是由平面的剪形经过加工缝制后形成的。这种平面的剪形笔者收集到四种,前三者统一性在于一块长方形的桦树皮在两个长边的中间分别剪开一个豁口,底边平均分成三份,两条分割线处剪开两个短豁口,其中两个在上端剪一个圆形的豁口,另一个是将上端两个棱角变成圆角,制成立体摇篮是要将四个豁口缝合。第四种是将长条形桦树皮经过缝合后形成立体的摇篮玩具。在游戏时摇篮内放入小桦皮人作为孩子,摇篮可以摆放在围子中也可以背在桦皮人身上。

(二)鄂伦春族玩具剪纸的使用

1、组合方法:

玩具剪纸的组合形式有:人、枪、马(马鞍)的组合;人、鞍子、马的组合,大人、孩子、马的组合,马与行李的组合;人、鱼叉、桦皮船、鱼的组合;摇篮与婴儿的组合;剪皮与布玩具的组合;马与龙套的组合等等。组合主要靠插接,如:人可以靠腿部的分叉插到马鞍上,马鞍可通过桦树皮的分层插到马背上,行李可以通过线的连接搭到马背上,枪通过剪出枪绳的大环套在人身上,鱼叉夹于渔夫腋下、渔夫插在船中央的缝隙里,打捞上来的鱼摆放在船上等。通过插接,二维剪纸具有了三维立体的效果。

2、游戏情节—渔猎生活的模仿

孩子游戏是按照生活的情节和规律将各种动物和人物进行组合,再加入其它道具如撮罗子、围子、被褥等,以摹仿现实生活,使情节具有叙事性。如:猎人出发狩猎时,通常是自己骑一匹马,再牵一匹驮东西的马,路上猎狗通常在队伍的前面;居家搬迁时,女人将小孩子要背在摇篮里,大一些的孩子单独骑马时为了安全马鞍子上会绑上两个木棍,用来手扶,或者和大人共骑一匹马坐在大人的前面;发现猎物时,猎人下马,支起枪架准备射击;串门时几个撮罗子里摆放着或坐或站的小人在做饭聊天。这些叙事情节从内容上又可分为跳神、串门、狩猎、捕鱼、结婚、采集、赛马等。

三、玩具剪纸传习规律的特征

(一)传习动物剪纸规律

1、步骤上的规律

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老年人剪动物时均从前腿开始剪起,到头部,后背至尾,回到前腿,到腹部,到后腿至尾。而十八站村30岁的关明珍却不同,她每剪动物必从嘴向上,到后背至尾。关明珍是聋哑人,从小受母亲影响喜欢剪花,最喜欢剪动物,对剪纸的钟爱超于常人。她的动物剪纸造型强调可爱性、程式化,腿剪的很粗壮,偏离了原有传统动物剪纸的写实风格。这可能与她的成长过程中很少见到真正的野兽以及母亲和图案书的影响有关,两者造型观念的结合产生了关明珍今天的造型特点。

从前腿开始剪的原因分析:颈与头和腿的关系最能确定动物动势,这三个部位一起剪能以最快的速度抓住思维中的动态,再顺次背和腹部。年轻人在没有学会传统剪法的情况下,又没有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动物姿态,所以剪的动物造型存在诸多问题。

2、结构上的规律:

表现动物的生理结构要在认真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自如剪出,当技术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就会变成程式化的规律,这种规律有的偏向于动物结构的合理性,有的偏向于玩具使用的合理性。在调查中看到73岁的孟玉珍老人剪的鹿结构准确,注重细部的刻画,如:下颌、背脊、腿的关节;而今年83岁的关永尼老人剪玩具时非常熟练,很快就剪出了这只长有角的鹿,在接下来剪的马、狍子等动物只是在尾、鬃毛等处有所区别,其它结构相同,老人剪的动物均身体浑圆,四肢粗壮,无细部结构变化,一个如此了解狩猎生活熟悉动物的老人为什么不剪出她了解的这些结构特征呢?这应该是一种技艺熟练后高度概括形成程式化的表现手法。村中其他老人剪的动物结构上都介于两者之间。

3、细节刻画

鄂伦春族动物剪纸只剪外轮廓,没有眼、鼻、等细节,注重性别个性特征及对马鬃、马尾、马蹄、野猪鬃这些毛发的刻画,性别如:鹿角、生殖器;突出特征如:犴的大鼻子、狍子没尾巴;在表现鬃毛时老人剪的速度会放慢,一根根细密的排出,细致剪这些部位的原因不是因为其特殊的功能,而在于鄂伦春族的剪材很适合于此,桦皮上镂空是不实际的,剪成锯齿纹也容易造成桦皮折断,细密的平行线可以解决这些局限。所以,在鄂伦春族玩具剪纸中细密的平行线是丰富剪纸语言的主要方法。

4、写实的表现手法:

动物纹样的造型是极其写实的,这与以狩猎为主的生存方式相关。动物是衣食之源,对于它们的生活习性和解剖结构鄂族男女均非常熟悉而且都会剪。他们剪下的动物纹样重神态、结构、生活习性,通常以组为单位出现,强调了生活的情境性和故事情节性,与其他各地动物剪纸造型有很大区别。如黄河流域动物剪纸内容多为老虎、狮子、鹿、马、猴、凤、牛,体现人民祈求吉祥的心理,生活中非常少见的狮子老虎等动物,则凭想象和寓意,以生动可爱为主。鄂伦春人对动物的熟悉形成了鄂伦春族动物剪纸追求写实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还存在着夸张和变形的要素,如孟玉珍剪的鹿:将鹿头变小、腿变细、动作夸张使鹿变得更加轻盈、矫健,关长贤剪的犴:脖子缩短、身体加大使犴更加厚重朴实。这种不自觉的夸张来自于对动物秉性的熟悉,是发自心底的意象感受。

(二)传习人物剪纸的规律特征

人物的造型有正、侧面两种,正面能充分表现人的结构,侧面能充分表现人的动势和五官特征。所以在鄂伦春的玩具剪纸中可以见到两种形式同时存在,正面造型可站,从腰部折叠可坐,插在马身上可骑。侧面造型表现行走与谈话。

人物正面剪纸的顺序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称造型采用单剪法,这种剪法很自如,无固定顺序,这里以示意图的方式列出三位老人的剪法,下图第一幅是81岁的关长贤老人剪人物的顺序: 将纸剪成长方形;‚剪大形——将上部剪出两个斜角;ƒ剪头部——从斜角处剪出肩和脖子;④剪手臂——从纸的底部剪到腋下,横剪出手臂的长度;⑤剪腿脚——分别从底部外侧剪出脚和腿,在中间剪出两腿分叉。其它两图与此类似。从这些老人的剪纸步骤可以看出总体顺序为:头、手臂、腿。这些简单的造型都是在大的直线基础上稍加修剪而成,形成了整体简洁的美感。

还有一种采用对称剪法:从脚剪起,到手臂,再到头。这种剪法与满族剪纸中的嬷嬷人剪法相同,造型也类似,该剪法和造型的来由可能受满族影响。

鄂伦春族对称形体采用不对称的方法剪,原因是玩具有可立可坐的功能,要求材料厚而挺实,采用对折的方法剪会使桦皮折断。在调查时初次请73岁的葛秀芳老人为我剪玩具,老人用纸习惯的采用单剪法,而次日请老人再剪时却采用了对折的手法。可见材料的更新会带来技法的变化。

在调查中还看到一种现象:关长贤老人,我请她剪人物时她先想一会,然后从一侧剪起到另一侧,完成后她告诉我,这是村里一个抬头往上看的跛脚者,这显然是那人的典型动作。说完后老人就一边看一边笑。另一幅是73岁的孟玉珍老人,她为我剪了一个光头男人的形象,并告诉我这是蒋介石。从她们剪的造型可以看出,技艺在人的记忆中是可以休眠的,当这种技艺一旦被激活,它就会被注入同时代的文化信息。

四、鄂伦春族玩具剪纸与神偶的关系

通过调查,可知玩具剪纸是神偶形象遗存方式的延续。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祭拜神灵时常通过祭拜神偶的形式进行。神偶形象多以动物神和人物神为主。作为神的动物有龙、马、天鹅、狐狸、獾子、鹰、蟒、蛇[3],作为神的人物是具有各种特长的祖先形象。

神偶的制作方法是在薄木片上刻物象的外轮廓,内部无任何雕饰,这种手法与剪纸的思维方式是相同的,这种形式也用来做儿童玩具,用途和玩法与玩具剪纸相同。

神偶与玩具动物相比,后者偏重生活习性的刻画,而神偶不注重动势和神态的变化,重点突出其功能性特征和灵性,例如仓储神长有长尾巴,龙尾的下摆、上翘,头的造型小而尖给人以灵动感。木雕神偶与木雕玩具两者不能通用,神偶中的动物不能当作玩具,玩具中的动物形象也不作为神偶来崇拜,所以相同的动物在玩具和神偶中表现手法是不同的。

神偶人物造型主要表现的是阿尼然不堪、影子、黑夜保护神、蟒貎神、佐领的副官、乌六浅。这里我们对阿尼然、影子做一介绍,这两种神在过去是以剪桦皮和剪皮的形式出现。

阿尼然不堪:九个人并排站立,材料有桦树皮和木雕两种形式。木雕有底座,意为大地,上用薄木片围成半圆形为天,人物面部画鼻、眼、嘴。表现九个一生在一起共同战胜艰险的患友,因生死不离,受人尊重,奉为神。这种手拉手的小人也可以用桦树皮剪出贴于布上作为神偶崇拜,这种形式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鄂温克族的藏品中还能见到,调查中关扣尼[4]老人用纸剪了一张手拉手的小人,并说过去也可用桦皮剪作神供奉。

影子:用布或皮剪出三个人形,前后两片边缘缝合,内填充兽毛或棉絮成立体型,黑色,眼、鼻、嘴用白线缝出,头呈圆形,两臂下垂。挂在摇篮或孩子肩上,可以保护孩子的灵魂不被带走。

木雕玩具和神偶中人物造型的区别和联系:

玩具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而神偶是对神灵的想象,在体貌特征上更注重庄严和功能性特征的表现。如关长贤的木雕人物与神偶中的木雕人物相比,神偶头是棱形尖顶,木雕人物则为圆形,神偶通常画出五官特征形象,其它方面变化则不大。

神偶与剪纸的关系:

神偶与剪纸在造型和功能上是相同的,只是材料不同,桦皮剪的神偶通常不结实,容易折坏或磨损,而木雕的形式相对耐用。鄂伦春的神偶在搬家或狩猎途中有时会丢失,他们会很快做新的补上。所以剪和雕选择哪种形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鄂伦春人在集中定居以后,进行了告别神坛的仪式,将神送回了山林,神偶在生活中淡出,玩具剪纸如今也淡出了生活。但在调查中可以看到,对神灵崇拜的记忆已说不出来什么,而对玩具的造型和用途却亲切熟悉的如昨天。可见,玩具剪纸是玩具神偶形象遗存方式的延续。

五、玩具剪纸的未来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传承人来体现的,如果传承者后继无人,也就标志着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玩具剪纸在生活中失去了使用价值,即使60岁以上的老人还健在,技艺也没有遗忘,但随着老人的过世,这样一个北方狩猎民族创造的童话也将随之而消失,这已经成为现实。

随着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鄂伦春人虽然还生活在大兴安岭,但集中定居远离猎场使他们与大自然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30岁以下的年轻人已不懂得与自然相处的规则,孩子在看到传统的桦皮玩具时已经不知如何玩耍,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传承延续鄂伦春族剪纸已经不可能成为现实,芭比娃娃、游戏机、电脑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

对于玩具剪纸这种处于濒危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是首要问题,针对这一独特艺术形式,我们应该本着从游戏中来到游戏中去的原则,让儿童在娱乐中重新了解传统。现代媒体是最好的手段,比如,将真实的玩具剪纸摆拍成动画片的形式,在片头和片尾处以剪纸的手法顺序呈现动物玩具的造型,让孩子在当今最普遍的视频娱乐中了解传统文化以及这种玩具剪纸的剪法。使孩子在改变了传承方式的情况下主动成为传承的接力者。

鄂伦春族地处我国边缘北疆,居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列,对于这样的边缘,人口较少,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少数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今天正处于流变和濒危的边缘,我们对这一状况,有许多紧迫工作要做。

1、基础的调查和梳理工作:把即将消失的古老的传统鄂伦春族剪纸尽快的挖掘、记录下

来。

2、迅速做好传承人的保护、普查和传承人的评选工作,使传承人得到国家资助,使他们将技艺传承给下一代,培养新的传承人。

3、在当地政府文化事业当中,鼓励保护当地的民间习俗;通过当地教育的方式使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心中成为树立民族自尊自信的象征,下一代人的共识才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未来。


[1] 葛秀芳老人1935年出生在呼玛河流域,小时候与奶奶、爸爸、妈妈及12个姊妹生活在一起,她排行老三。奶奶、爸爸、妈妈都经常剪桦树皮、刻木雕玩具给她及姊妹,逐渐自己也会剪刻。婚后孩子的玩具是丈夫和她共同给孩子剪刻。在她的家中看到一个大的纸盒箱子,内装许多塑料玩具及桦皮和旧纸盒剪的小动物,用来哄孙子。

[2] 关小云:《大兴安岭鄂伦春族》,116页,哈尔滨出版社,哈尔滨,2003年。

[3] 73岁的萨满关扣妮老人口述。

[4] 关扣尼(女)老人今年73岁,年轻时做过萨满。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