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安丽哲:城市化进程中的非遗项目如何复兴?

[日期:2017-11-02] 来源:  作者:安丽哲 [字体: ]

城市化进程中的非遗项目如何复兴?

—— 以潍坊杨家埠风筝为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的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国家迈进,这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形成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或者渔猎文明中的传统文化项目逐渐适应不了新的时代环境而消亡了,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工作也日益紧迫,我国遂于2006年开展了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诸多学者也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方式提出了很多想法与声音,如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等等。时至今日,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进行了10年了,一些以非工业文明为生存土壤的非遗项目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而另外一些非遗项目则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顺利实现了转型,并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将其影响扩展到全球。2006年被第一批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潍坊风筝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个案。在本文中,笔者就潍坊传统风筝复兴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与趋势进行总结,以期为其它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非遗项目的职业化趋势

著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到过在农耕文明中,家庭副业对农民生活的重要性。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单凭农业收入是无法支撑农民的正常生活,各种副业是小农经济有益地补充。对于潍坊杨家埠的农民来说也是如此,明清以来,木板年画与风筝在当地一直是仅次于农业的谋生手段。杨家埠的家家户户在农闲之余制作风筝,在春天的时候拿到白浪河大集上去售卖。然而自1985年杨家埠村被纳入潍坊市寒亭区以后,随着耕地被建筑开发商或者政府的征用,当地农民的身份也逐渐转变成城市居民。失去耕地的农民开始寻找不同的出路,20世纪90年代杨家埠旅游业发展的比较红火,专门售卖风筝和年画的仿古商业街也逐渐发展形成了。风筝的制作与销售不再附属于农业生产,而成为一种职业,很多人家专门制作与售卖风筝。杨家埠的这种现象是我国当前较为普遍的现象,即许多乡村变成城市,许多农民失去耕地,农业不再是其生存的主业,形成于农耕文明下的副业反而成为其生存的职业。

二,非遗项目的审美与装饰化趋势

很多非遗项目兼有审美属性与实用的功能属性,在现代社会中,其功能属性非常容易被工业化的产品所替代,那么非遗项目占优势的部分更多的将体现在审美部分,于是这造成了传统非遗项目的一个趋势,那就是主要作为装饰的礼品化趋势。潍坊风筝也是如此,传统风筝的放飞功能已经被工业化制作出来的现代风筝所冲击。传统风筝在制作上,竹子骨架需要熏烤、轧制,真丝面料需要熨烫,纹样需要手工绘制,这就造成了较高的人工成本。而由西方引进的现代风筝骨架为碳素、玻璃纤维杆,面料多为尼龙制品,图案使用机器化生产即可完成,成本非常低廉。在现代风筝的挤压下,传统风筝的制作被迫开始转型。在考察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风筝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低端的,镶嵌在镜框里的小礼品风筝,主要是游客购买当做纪念品或者送亲朋好友的小礼品,不能放飞,主要摆在桌上欣赏。第二类是高端的制作精良,画工优美的真丝风筝,可以放飞,但是由于价格昂贵,主要用于悬挂在室内当装饰品。第三类是大型展示风筝,主要用于展会,商场装饰,节日庆祝的装饰。这三类传统风筝的共同的特征就是非遗项目自身属性中装饰性的最大化,充分的发挥了其观赏性,也就是视觉上的作用。这种转型是传统非遗项目在与现代机器化替代品长期竞争中探索到的一条发展路径。

三,非遗项目销售与高科技“互联网+”相结合的趋势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非遗项目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老艺人的描述中,依稀可以见到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在春天农闲之际,挑着担子去白浪河大集上售卖风筝的场景,然而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还,仅仅停留在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记忆中。后来,所有的传统风筝销售已经从集市转移到门店。而在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与物流的发展,门店的营业额主要来自线上销售而不是线下销售。也就是传统风筝的销售也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即线上时期。线上销售相比于传统的集市销售与门店销售有了许多新的特点。首先是销售区域的扩大,有了世界通行的网络,潍坊的风筝已经行销世界,偏安潍坊一隅的杨家埠风筝可以卖到亚洲,美洲乃至欧洲。其次是销售时间的增长,线下的销售要受到全国假期,天气,时节的影响,有着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尤其是夏天,每个门店门口门可罗雀,然而线上销售却不太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大量对传统风筝有兴趣的人随时会进行搜索并进行购买。不过线上销售则对于曾经是农民的销售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需要他们熟练使用电子商务,包括对英文的使用等。

在很多非遗项目仍然挣扎求生的今时今日,潍坊风筝以及衍生品的年产值已经达到10亿,进入了历史上最兴旺的时期。本文中提到的潍坊风筝发展的三个趋势其实构成了非遗项目能否适应当代社会并复兴的关键元素。首先从传承角度来说,职业化代表着非遗项目拥有了以此为生的传承人,他们会主动地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促进非遗项目能够进入现代生活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从非遗项目自身来说,功能性与审美装饰性的分割其实是非遗项目能动适应新的社会需求的一种表现,非遗项目在视觉性装饰性方面的发展也体现了我国目前家庭生活中对审美的需求。可以说非遗项目要想保持活态发展并得到复兴,必须与百姓的生活挂钩,就如潍坊传统风筝一样,即使不放飞,仍然可以进入家庭装饰,或进入公共装饰,仍然成为当代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最后就是从市场角度来讲,我国目前正处在“互联网+”的时代,在这样的大潮中,如何能运用现代互联网或者其他高科技媒体手段及物流作为工具来拓展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并使其得到复兴的是非常重要的。

(发表于 中国美术报2016年9月12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上善若水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