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rss订阅 手机访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
摘要:价值判断是评审和认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根据和基础。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而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又最终取决于用什么样的历史观作指导。不讲文化遗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只讲以当今的“主体价值观”来做标准,是一种冒似革命、实则超革命的、“左”的思想观点,过去它割伤了我们的肌体和灵魂,今天它...
日期:02/03/2010 16:00:38 作者:刘锡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
进入21世纪以来,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同时也成为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构成的。由历史上的文物古迹和现代物质文化创新而构成的物质文化,是读者大众所熟悉的。
日期:02/03/2010 15:58:37 作者:刘锡诚
“非遗”保护问题,成为文化工作者和社会的焦点之一。“生产性保护方式”口号提出未久,“产业化”的口号又纷纷登陆媒体。到11月初,在互联网上搜索,竟达3800条之多。作为“生产性保护”的延伸,“产业化保护”的提出,同样备受争论。
日期:02/03/2010 15:50:48 作者:刘锡诚
自从1973年玻利维亚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寻求解决保护民间创作的建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会员国的响应并持续给予高度重视以来,保护民间创作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潮流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在198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五届大会上制定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草案》的基础上,2003年10月1...
日期:01/06/2010 19:43:09 作者:刘锡诚
近年来,国内有关文化遗产问题的讨论及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行政实践,已经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产生了涉及文化问题的一些初步但又是非常重要的共识,这无疑是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本文将主要讨论有关文化遗产的一些学术...
日期:12/01/2009 16:00:42 作者:周星
2009年11月13日至15日,“区域社会与民俗传统:山东民俗调查与研究专题讨论会”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召开。此次会议由财团法人台湾立青文教基金会、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联合主办,在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十几年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展示田野资料和学术成果、反思田野作业的方法,并接受业内专家学者的批评和审查。
日期:12/01/2009 15:58:27 作者:任双霞
中新网11月26日电 据文化部网站消息,2009年11月26日至27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督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文化部蔡武部长、周和平副部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文化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专家代表,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有关负责同志共15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由周和平副部长主持。
日期:12/01/2009 15:55:19 作者:中新网
在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重要课题,其根本在于地方民族民间活态文化及其文化空间的保护。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已卓有成就,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尚显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哪些呢?这是目前亟...
日期:06/27/2009 10:24:35 作者:杨源
摘要:艺术与城市文明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首先,艺术是区别城市与乡村的一个重要尺度。其次,对审美与艺术的态度折射出大都市与普通城市在文明模式上的差别。再次,作为城市文明更高发展成果的当代都市文明对艺术本身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艺术之城”是一种以美学为理论基础、以艺术活...
日期:06/27/2009 10:24:02 作者:刘士林
摘要:本文阐述了非物质经济在人与自然、人与工业技术第二自然及人与信息文化第三自然的产业演化深度进向中的生产力结构、资本形态与文化博弈力特征,在资本主义道德与经济、资源与产业、文化与工业的三次世界性危机与发展中,探索了9.11后全球非物质经济在...
日期:06/27/2009 10:23:25 作者:皇甫晓涛
所谓生产性保护,可以理解为一种带有生产性质的保护手段。与博物馆式的保护以及其他的保护方式相比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而言,生产性保护无疑是其最为合适的保护手段。 生产,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讲,就是人类从事某种创造财富或者使财富增值的活动过程。如果把财富理解为大众社会...
日期:05/15/2009 22:19:05 作者: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被各群体、团体, 有...
日期:05/15/2009 22:18:05 作者:刘新权
以文化差异性为核心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产生,是以手工生产方式为现实基础的。就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基础和生态条件而言,手工生产方式及其传统技艺需要首先得到保护和振兴。活态流变性是手工生产方式及其传统技艺的基本特征,只有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能真正地保护和延续一种传统技艺。这意味着受保护的传统技艺必...
日期:05/15/2009 22:17:32 作者:
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思考
王晓灵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庆阳市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大市”战略,各级党政部门及社会各界为之做出了巨大努力,使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保护,形成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期:05/15/2009 22:16:54 作者:王晓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独树于世界文明之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民族中世代传承,是各民族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形式,已经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固化物。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建立起民族间和个人间团结、友爱、和谐的...
日期:05/15/2009 22:15:59 作者:周必素
  • 7/9
  • «
  • 1
  • ...
  • 5
  • 6
  • 7
  • 8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