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非遗 的搜索结果
https://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2271&cid=10日期:2022/12/30 19:09:42
非遗保护运动与民俗传统的互动同构 ———以杨家埠灶王年画为个案
https://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2179&cid=27日期:2021/1/29 20:32:13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
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
成功协办第二届中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
高峰论坛
2020年12月11日,由中国商报社、中国收藏杂志社、中国商业创新大会组委会主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北京建筑大学现代剪纸艺术研究院、北京启功艺术研...
https://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2153&cid=10日期:2020/12/15 10:01:33
作者 / 方李莉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创所所长,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艺术与人类学研究,著述颇丰,是我国艺术人类学的重要奠基者,曾到中国的许多乡村及少数民族做田野考察,关注全球文化的差异性与互动性,重视不同文化的交流及考察,足迹遍...
https://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2138&cid=18日期:2020/7/24 10:43:13
这里收集的四十余篇文章,都是他在全国各地、诸多民族的考察中随手的笔记。时间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跨越近半个世纪。其中,有民族传统节日的采风,有地域传说的探源,有古老习俗的闻见录,也有礼俗的记叙和歌谣的采集。“田野手记”是一种学者专用的独立的文体。他是人类学和民俗学者在进行学术性的田野工作时,对某一有价值的过程和难忘的情景的记录。所记为内容很多都没有进入学术成果,但这些特殊的文字里,往往含有珍贵的素材与重要的信息。时间过去愈久,反倒愈有价值。——冯骥才
https://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2086&cid=18日期:2020/4/6 9:07:38
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秉承从实求知的学术风格和研以致用的学术目标,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呈现出一批理论和艺术民族志的研究成果,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贡献着思想智慧的力量。2019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在理论与方法论、非遗保护、乡村振兴、艺术及其认同,以及艺术民族志个案研究上均有较多成果面世。
https://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2074&cid=7日期:2020/3/5 13:34:50
非遗如何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它如何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基因和种子? 它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关系? 这些关乎非遗命运的问题,不知您有未思考过。5月16日,一位来自非遗保护最前沿的学术大咖,将为我们揭晓她的答案。 主讲人 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https://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2031&cid=10日期:2018/5/19 15:03:51
【讲座】,论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主办单位: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佛山市艺术创作院. 承办单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活动时间:2018年5月18日(周五)15:00-17:00活动地点: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江湾校区基础楼一楼报告厅主讲:方李莉(研究员、博士生导...
https://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2030&cid=10日期:2018/5/19 15:00:06
摘要:从消费社会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释,伴随着各种物象符号生成、情感体验与实践活动。文化消费不仅满足非遗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承载着消费民俗文化的经济运作,它还像鲍德里亚所言它以一种符...
https://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2027&cid=11日期:2018/5/14 22:23:2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的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国家迈进,这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形成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或者渔猎文明中的传统文化项目逐渐适应不了新的时代环境而消亡了,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工作也日益紧迫,我国遂于2006年开展了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
https://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1992&cid=7日期:2017/11/2 12:22:32
[摘要]产生于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公众民俗学,源于解决民俗传统的现代性适应问题,它指民俗传统在其社区内外新框架、语境下的表征和运用,这种表征和运用通常通过传统承载者和民俗学家或其他文化专家的通力协作来完成。一贯强调“经世致用”的中国民俗学明显带...
https://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1913&cid=47日期:2016/7/12 21:02:58
非遗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社会的今天及未来的发展服务,因此保护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要在保护的过程中产生出新的创造力,并将其发展成为本民族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这是一个层级递进的完整体。在这样的完整体中,我们...
https://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1909&cid=4日期:2016/6/29 16:14:02
【内容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是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应用型专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其理论和方法论都尚不完善、不成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论。如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和艺术人类学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提供了独特而开...
https://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1895&cid=27日期:2016/4/20 15:09:00
自从2004年中国政府签署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动已十年有余。十年的时间,不论是学术界对非遗概念的阐释和对非遗的调研,还是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推动,我们基本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国际...
https://www.artanthropology.com/show.aspx?id=1805&cid=47日期:2015/8/25 11:25:09
  • 1/4
  • 1
  • 2
  • 3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