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周蔚蔚:九十年代以来丽江古城木雕绘画旅游艺术品的田野考察

[日期:2012-11-27] 来源:内大艺术学院学报  作者:周蔚蔚 [字体: ]

九十年代以来丽江古城木雕绘画旅游艺术品的田野考察

周蔚蔚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 999077)

摘 要: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出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丽江古城纳西民间木雕与绘画发展线索。从云南旅游艺术品市场的形成,讨论了近十年来丽江古城旅游纪念品(包括艺术品)的概况,木雕绘画旅游艺术品的类型特点和发展阶段以及艺人们的发展困境等,以期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田野考察;丽江古城;木雕绘画;旅游艺术品

一、简述云南旅游艺术品市场的形成

长期以来,中国只有书画交易,没有艺术市场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晚期,中国的艺术市场才在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艺博会)、拍卖行业与画廊的发展下开始发生改变。[1](227)云南旅游市场与云南艺术品市场的交汇,也始于全国艺术品市场刚刚起步的时期。当时的云南的艺术品市场比较多的仍依赖于传统的画铺、画展,旅游的兴起成为这时期云南艺术品直接从边地通向世界的一个桥梁。1985年,丁绍光、蒋铁峰、刘绍荟、何能、何德光、陈之川、区欣文七人重彩画首次在美国明尼苏达展出,“云南画派”形成。此后,丁绍光先后在全世界各地举办了超过400次的个人展览。由于丁绍光等人的成就,极大地激励了云南本土画家,使他们纷纷投入到了现代重彩画的创作当中去。在80年代至90年代的昆明,重彩画十分普及,当时重点画家就数十人,一般作者就达到数百人。在云南的各大艺术院校也将云南重彩画作为云南特有的艺术形式不断地学习与推广。[2](123)随着云南重彩画在国际上知名度的提升,海外市场的形成,许多外国友人来云南旅游时都在寻找购买云南重彩画的途径。而许多销售重彩画的地点往往都是一些旅游接待点,如各类大型的宾馆、游客服务中心、工艺品销售点等。当时在昆明的街头、翠湖边的一些宾馆和重要的旅游景点都开设了大大小小的画廊,挂着形形色色的云南重彩画,而在北京、上海也出现一些专门出售重彩画的画廊。这时期重彩画的生产与销售都离不开旅游市场,可以说旅游市场与当时文化艺术品市场在云南出现了合流或者混融的情况。同时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品也在这一时期引起人们的关注。1983年,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丽江、中甸、德钦等地200多件壁画摹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云南民间美术展览的木牌、竹器、服饰、挑花刺绣、蜡染、长刀、木勺、面具吞口等引起各界的兴趣。1987年以后,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及周围的一些县城几乎都有了吞口、瓦猫、民族挎包等工艺品出售。[2](106)重彩画和民间手工艺品都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市场中的产品样式和种类,从而确立了云南旅游艺术品市场产品的基础。

现代东巴画的发生、发展也是在云南现代重彩画发展蓬勃的时期。90年代中后期,滇西北旅游线路的发展开始超过西双版纳。大理、丽江成为了新的旅游增长点。这时,丽江旅游市场延续了云南自8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云南重彩画仍然保持了在旅游市场中相当份额和关注度。尽管重彩画当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景描述多为亚热带风光,与滇西北很不相同,但是由于重彩画过去的影响和游客的接受程度较高,已经建立了一种云南的文化想象,所以仍然延续到了丽江的旅游市场上。与此同时,现代东巴画派也进入一个相对成熟时期,各代表画家开始有一些鲜明的风格,虽然现代东巴画与云南重彩画之间也有相互影响与相承的关系,但是从表现手法与造型特点来看,已与云南重彩画有一些区别。这样,在新的滇西北的旅游市场上,原来的重彩画与新兴的现代东巴画同时作为有价值的旅游艺术品出现了。在丽江旅游发展初期(90年代中后期),在古城的商铺里、一些文化研究机构、著名的旅游景点都成为了这些旅游艺术品出售的场所。90年代后期,丽江的旅游市场上的旅游纪念品门类并不算多,当人们发现重彩画、现代东巴画和一些木雕产品销路非常好时,这些产品很快就在古城内占有了一席之地,并速度扩张起来。1996年丽江大地震,使世界都开始关注起这个边陲小城,它的美丽又吸引了各地的美术工作者,他们到这里采风、画画。一时间,古城被各种专业的,非专业的画室、木雕店所占据。2000年后,媒体与游客所津津乐道的,古城的所谓艺术气息和小资情调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之后在丽江旅游快速发展的十年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链环:纳西知识分子为了振兴民族文化,从书斋走了出来向民间传统文化学习,创造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现代东巴书画艺术品。这些艺术样式在旅游发展之后,迅速地被本地人与外来游客接受,于是带动了本地民间的年轻人自发自愿地去学习、摹仿并有所创造。由于收益都很好,本地年轻人又带动了外地的美术好爱者、以及为求生计的外地小商贩不断加入到旅游艺术品的制作和销售中。媒体与游客的传播与接受不断稳定着旅游艺术品的需求、销路。于是,旅游艺术品市场就这样形成了。

 

二、丽江古城旅游纪念品(旅游艺术品)的概况

 

丽江开放旅游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丽江古城的旅游市场上并没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旅游纪念品,仅有一些店铺销售着当地的土布、皮革、铜器、银饰、传统木雕窗心和窗花等。游客游览古城的时侯常把这些东西作为旅游纪念品来购买,实际上这些店铺一半为了当地人服务,一半也做外来客的生意,且经营者以本地人居多。到了90年代中期,古城的旅游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游客的大量增多不断推动了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到90年代末,古城已涌现了百余家制作木雕与绘画的小工坊和其他经营小商品的店铺。这时期旅游产品开始多样化,诸如布艺、铃铛、各类饰品开始出现,银器店和玉器店也比较兴盛。2000年以后,布艺类、灯笼类、建筑装饰类、民族时尚服饰类、皮具类、雕刻绘画类、饰品类、本地特色食品、古玩等成为旅游纪念品市场上的主流。旅游纪念品的种类、数量都有了快速增长。2000年,丽江接待的中外游客达到290万,是丽江当时人口的三倍。2005年,丽江市经营旅游文化产业的商家已达1000多个,从业人员一万多人,旅游文化产业总收入由几年前年均3000多万上升到近2亿元。[3](41)2006年至2008年,古城的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周期。一些旧的产品退出了市场,而新的旅游纪念品也不断涌现,如东巴纸品成为了新的旅游纪念品。古城内出现一些外地手工食品店。外来者不断增多,许多外来的产品也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随着商业的发展,古城店铺的租金不断攀升,古城内木雕绘画艺术品店开始明显减少。到了2008年至2011年,游客人数达到每年500万人次。丽江的整个文化产业年总产值为2亿元,税收占整个财政收入的10%以上。[4](219)古城的民族服饰店、布艺店、小饰品、音乐制品店持续增加,旅游纪念品开始类型化。这时,艺术摄影、乐器、音乐碟片开始成为新的旅游纪念品。古城区文化产业占到了丽江市的80%,文化产业经营户由2003年的378户发展到2008年的2640户,占到全省的11%。其中工艺品市场占云南省工艺术品市场的1/2,民族民间工艺品市场年营业收入可达5000万元以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艺人、匠人开设的工艺美术店就达1735家。[5]

笔者通过不同时期的田野调查资料,根据过去十年在古城旅游市场上出现的旅游纪念品的内容、材料、创作元素、文化主题相关性等项目,对古城内的旅游纪念品进行了归类总结(参见表1)。笔者将这些旅游纪念品大致分成了九大类:布艺类、建筑类、木雕绘画类、铃铛类、食品类、皮革类、铜器、玉器银器类、音乐类等。

表1〓丽江古城旅游纪念品种类表

通过归类可以观察到,古城的旅游纪念品是与一些文化主题相关的,那些能与当地的文化主题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以古城内最多的布艺类的旅游纪念品为例。早期它们都是在民族服饰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这些店铺以经营本地的布料和服装为主。当游客抱着一种体验当地民俗生活的心态来到古城时,为了配合旅游体验,穿上当地的民族服饰,通过文化想像将自己从一个外来者的身份转化成为了一个可以融入当地文化的观光者的身份。这不仅让他忘记了过去的生活环境与状态,同时使他更快地投入到当前的旅游活动中。于是民族服饰成为了具有当地文化标签产品,从为本地人服务转变为为游客服务。但是,仅仅具有文化相关性仍然不够,旅游纪念品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文化资源去解释它在市场中的合理性,促使人们产生购买的欲望,这就需要将文化主题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古城的旅游体验不断创造出类似生活体验的旅游文化模式,这种生活体验追求自然、随意、艺术化地将传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6]这样单一品种的民族服饰就不能完全满足游客对于品位与风格的追求,于是布料和布艺就成为了不断衍生新产品的基础,被用于传达自然、简单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主题的延伸促使旅游纪念品走向对抽象文化观念的消费。木雕绘画类的产品通过东巴字、东巴经故事、各类视觉图案等元素表达了对当地文化的印象、现代生活反思、人生感悟等与游客产生共鸣。可以看到,古城的旅游纪念品的每一个大类别都能指向某种文化主题,并不断延伸出一些与现代生活相关联的意义。这些意义与古城的旅游文化的构建、文化想象和当地的文化再生产都有着很多的联系。

九大类别的旅游纪念品在古城旅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是不同。从总体上看,木雕绘画类在旅游纪念品市场中所占比例不高,甚至偏低。笔者于2009年6月与2010年7月曾两次对此类店铺进行过统计,古城的木雕绘画类的铺面分别是85家和73家,约占到古城店铺总量的6%。和玉媛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古城内约有1265家经营各类旅游纪念品的商家,木雕绘画店在各主要街道分布着约87家。[7]在杨林军与赵孟雄2009年的统计中,古城中经营东巴字画店铺约有250家,其中应当也有一部分是专门从事雕刻绘画的店铺。[8](41)和玉媛认为,在古城独占鳌头的是纺织类旅游纪念品,银器排第二,小挂件第三。而一些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工艺特色的产品,如铜器、东巴纸产品和木雕绘画制品等,均排名靠后。从街区分布来看,旅游纪念品销售形式最好的区域是通往古城最佳景点的街区,如东大街、新义街、七一街等。[7]

根据2009年和2010年笔者田野调查的数据,笔者绘制了古城木雕及绘画店铺的分布图(参见图2.1)。从这两年的分布情况来看,木雕绘画店从早期集中的新华街不断向古城的纵深处迁移。现在主要集中在四方街以南的,远离古城中心的地带。这是缘于古城自2006年以后,租金不断上涨给经营带来的压力造成的,现在古城的中心在偏西北的四方街,越往南租金越便宜,诸如七一街、五一街、南门区域在这几年成为木雕绘画店铺比较集中的地区。从木雕绘画从业者的年龄来看,大部分本地从事木雕绘画的人士年纪都处于青年到中年。最小的学徒十几岁,而可以独立制作的大部分在30岁到40岁之间。本文的田野考察是以本地的纳西艺人和本地的木雕绘画为主。

图1〓2009年丽江古城木雕绘画店铺分布图

图2〓2010年丽江古城木雕绘画店铺分布图

(图中深灰色代表古城河流,浅灰色代表古城街道,黑色三角代表木雕绘画店铺。图1和图2均为笔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绘制,图1为2009年6月绘制,图2为2010年7月绘制。) 在价格方面,木雕绘画作品的价格呈现两极化,直径小于20厘米的小型作品价格多在50元以下,具有一定的设计和美学追求的,直径超过20厘米以上的木盘,方形木版雕刻与绘画作品,价格从百元到千元,甚至万元不等,这些作品常常没有一个固定的价格,它与作品的设计、制作、形制、大小和用料相关,也与销售时的情景,双方的沟通与交流等许多其他因素有关。

总体来看,木雕绘画类的产品在古城旅游纪念品当中所占份额不大,价格趋向两极化,近三年以来,店铺数量虽有下降但总趋势稳定,说明它作为一个门类的旅游纪念品是趋于成熟的,并有着比较稳定的顾客群。更重的是,相对于其他门类的旅游纪念品,木雕绘画更具有本地特色,它是由本地艺人发展出来的文化产品门类,并且与当地民族文化相关度较高。

三、90年代后古城木雕绘画旅游艺术品的概况

丽江纳西族民族传统手工艺有三个代表性的行业:铜器加工、木雕和皮毛皮革加工。在这三个传统工艺中,木雕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在这一时期,从事木雕行业的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木雕的花色样式也有了发展。木雕制作的功能和用途也更加多元化,逐步从东巴宗教用途和民居生活中分化出来,走向了旅游审美欣赏、文化交流等。

在90年代初期,丽江地区的民间木雕主要是承接过去的传统,雕刻一些建筑用材和生产工具,如窗花、祖先牌位、大门花板、月饼模具、各式的门窗组合。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人数的增多,市场上开始产生了对纳西木雕工艺的需求,一些游客找到木雕生产店铺要求生产一些小型的窗花或是六合门的木雕作为纪念品带回家。于是一些原来生产民居木雕的手工艺人开始生产一些小型的门窗木雕。随着需求量增加,艺人们开始使用一些圆形的木盘,将《东巴经》当中的东巴神谱或是东巴文字刻在木盘上作为旅游工艺品出售。宗晓莲认为,作为木雕手工艺的出现很可能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现代东巴画派兴起有关。现在的木雕形式是由当时画派中的一些成员构思并创作出来的,由于反响很好,所以很快在纳西手工艺人当中流传开来,并持续发展至今。[9](73)而据笔者在田野调查中一些木雕艺人的回忆,1996年后很多的当地需要就业的年轻人涌入古城,他们当中有一些是高考落榜的学生,一些是祖辈从事木匠的,一些是热爱美术的、还有一些找不到工作的。这些年轻人年纪大多不到20岁,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木雕绘画怀抱着梦想,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群体。到1999年,大批的当地年轻人在古城开设了自己的木雕作坊,成为专业生产与售卖木雕绘画的手艺人。到2000年的时候,古城内仅现文巷的木雕小作坊就多达十多家,而全城则超过百家。

图3

据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和品正介绍,早期的木盘没有直接生产好的,木盘的正面的弧度和背部的扣子都需要人手工雕刻出来(如图3)。木盘的图案与用色与现代东巴画派的创作风格、内容都有承接性。4〓《红虎当坐骑》,作者:和品正,2001年创作(作品由和品正先生提供,正背两张照片为笔者拍摄)这些作品大部分以东巴经故事和东巴文字作为创作元素,利用绘画造型、色彩与手工木雕相结合的方式来创作旅游纪念品。作品《红虎当坐骑》(图4)就是根据玉龙第三国的传说来创作的,作品的人物和老虎吸取了民间剪纸、现代绘画的造型特点,月亮、星星和人物都 吸取了东巴文字的造型。正面与背面都是用雕刻的手法来制造纹路和手工粗糙感,整个木盘色彩浓郁、特点鲜明、极具装饰性。在木雕旅游艺术品的发展过程中木盘始终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承载形式。

事实上,纳西木雕除了用于民居生活的功用之外,可以追溯到东巴教祭祀时东巴做的木制神偶。在东巴教祭祀仪式当中,东巴也就是祭师常常会用一些小型的木块制作成的神偶来代表神灵,不同的神灵会以不同的木偶形象出现。但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老一代东巴的去世,传承链的断裂使东巴的信众不断减少,这种宗教仪式上使用的木雕技艺在民间生活中已经比较少见了。由于旅游市场的需要,这些用于宗教祭祀的木雕工艺就被丽江的木雕艺人吸收并作为创作元素进行了再加工。

对于绘画而言,纳西绘画可以分成几类:第一类,传统东巴画类;第二类,以丽江古城为核心区域的,以汉文化为主的传统水墨山水画及书法;第三类,壁画类。第四类,80年代末兴起的现代东巴书画。[10](72)

现代东巴画在发展初期曾受到了云南重彩画的影响,使用强烈色彩,讲求形式美。在不断的发展中,现代东巴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赵有恒是东巴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现代东巴画在画面构成上注重二维空间表达,有一种稚拙感,又具有强烈的随意性,出自于主观想象,视觉效果强烈,形象古朴,是写实与写意的结合。[11](74)现代东巴书画的内容多为一些民族历史事件和传统劳作生活场景,画家认为这类题材是可以表现出民族精神的崇高美。1992年由现代东巴画代表画家共同组织成立了《现代东巴书画研究会》,核心成员大约十人,他们是开展现代东巴书画的始作俑者,在近20年的发展中,他们各自有着相对稳定的画风和题材,并一直在从事创作,他们的作品成为了后来古城木雕艺人们学习的启蒙作品。90年代后期,因为民间社团组织的行政审批工作较为繁琐,研究会决定暂停组织的形式,以私下自由活动的方式取代了原先的社团方式。从现代东巴书画研究会成立之时起,现代东巴画派的作品不断参加各种类型的全国和欧美的展览,作品多次被作为政府礼品赠送外宾。在丽江旅游发展中,现代东巴画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纪念品活跃在各个旅游景点和旅游商店中,慢慢成为一种较成熟的旅游艺术品。从绘画方面来说,无论是传统的东巴画还是水墨山水、壁画还现代东巴画,四类绘画彼此之间是有联系并互为借鉴的。不过,对古城木雕绘画产生最直接联系的还是现代东巴书画。

总结起来,90年代以来,丽江古城本地的木雕绘画生产群体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艺人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和训练;第二,艺人以年纪16至40岁的年轻纳西男性为主体;第三,大部分的艺人一开始都是在复制和模仿其他人的作品,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他们不断成长,有了长足的进步。早期他们模仿过的作品包括云南画派的画,现代东巴画派,非洲木雕等等。90年代初期,木雕艺人没有现成的创作,基本上是采用著名画家在40年代的一些画稿,如著名画家周霖的作品等,然后将其变成木雕作品出售。[12](363)后来,一些艺人开始在模仿中加入自己的创作,以便与其他人的作品区别。常见的创作包括从神话、图腾、神偶形象出发创造的艺术形象。现在常年经营木雕的作坊成为了古城里的品牌,其作品价格逐年上升,并且有一些爱好者专门收藏他们的作品。艺人的创作也由过去的临摹开始不断融入自己对纳西文化的理解与表达,他们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艺人还因此参加了国际的艺术展览,进行交流。这些或是重彩,或是钢笔画,或是粗犷的大型作品可以视为另一种新的形式的现代东巴画,当然它们仍然区别于现代东巴书画研究会的精英画家们,在题材、内容、关注焦点上与画家有着天然的距离;第四,在古城当中,围绕着木雕工艺,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画家与艺术工作者,他们与本地的或外来的木雕绘画艺人形成了一种对游客和本地青年人都极具吸引力的艺术创作氛围;第五,丽江古城木雕绘画的发展已经开始引起了学者与知识分子的关注,在有关丽江民族文化保护议题的文献与计划书中,木雕被作为重要的项目列入。[12](362)

如果简要的回顾古城木雕绘画这十几年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几个阶段来进行认识。第一阶段,90年代后期到2000年,第二阶段2000至2006年,第三阶段是2006至2011年(参见表2)。

表2〓古城木雕绘画的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古城的艺人们通过复制与学习,尝试将传统木雕题材与新的内容,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结合,极大地开拓了作品的题材、种类和表现力。2001年出版的《丽江木版雕刻艺术》一书收录了2000年前后古城艺人所雕刻的作品共170余件,分别以古城风光、象形文字、民俗风情、变形面艺、东巴神谱、木瓢造型主题进行了归类,笔者进行了统计:

表3〓丽江木版雕刻艺术作品统计表

这些作品中古城风光、变形面艺、木瓢造型都是过去在木雕和绘画中没有出现过的。古城风光主要是描绘古城的建筑风景,包括民居、街景、各式桥梁等,艺人们将六合门、木窗按比例缩小做成可携带的小样。在之后的发展中,古城的艺人不断地对古城风光这个题材进行创作,艺人拉纳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拉纳将古城的建筑特色与古城中发生的事件,以及他个人的思考与表达融合在一起,创作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古城风光与印象主题的作品。而在这个时期,艺人们在木板上描述的古城和众多的古城明信片上的一样,都是安宁平静,没有嘻闹的人群,画面也以小桥流水人家为主,刻画了古城的原貌,同时也与媒体、大众对丽江的文化想象相一致。

图5〓《古城风光》〓作者:东巴师都思[13]

图6〓《家家门前有小桥》作者:东巴师都思[13]

图7〓《婚嫁》〓作者:和相云[13]

木瓢造型和变形面艺也是以前没有的表现形式。木瓢就是当地人家里用来舀水的瓢,艺人将它的背面用来雕刻。从《丽江木版雕刻艺术》收录的作品来看,木瓢和变形面艺的内容仍以东巴诸神为主,同时表现一些抽象形象与观念。这两类木雕的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借鉴了西方的现代美术的观念和非洲或者原始艺术中木雕的造型技法,再融合了本民族的生活、传说、甚至是生命感悟来进行创作。早期,具有非洲风格的木雕在古城是非常多的,几乎大部分艺人都经历过模仿与学习非洲木雕的过程。东巴作坊的老木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之一,早期老木曾运用非洲立雕的人物造型特点来创作男神女神、东巴等。当然在2006年成立工作室之后,老木渐渐摆脱了非洲木雕造型因素的影响,不断尝试超越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总之,不论在绘画还是木雕当中,运用抽象的线条,拆分平面,并用拆分开的碎片组合成画都是当时非常普遍的做法。艺人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一些抽象的想象和思考。和相云的木雕与绘画也是其中代表之一。图7、图8中两个作品正好可以看出这种抽象表现手法与非洲造型的早期运用。

在象形文字方面,艺人们也是通过结合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手法,尝试新的造型。如艺人锐尘较早开始通过结合重彩画人物造型,拉长比例方法把东巴文字重新艺术化。图9、图10中两个作品是古城内常见的刻字木盘类型的木刻。爱、家、自然等主题和一些简单的生活场景、传说、想象都在这类作品中出现。另外,东巴文字这一类的作品也有大量是仿照现代东巴画派的作品来制作的。赵有恒、和品正、蓝碧茵等多位画家的作品都在这个时期被大量的复制,《玉龙第三国》《黑白水之恋》等就是通过摹仿再创作的。在后续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艺人有意识地重新设计具有自己风格的象形文字,并将其融合到新的作品中。啊东、老木都在不断尝试中有所突破。

图8〓《诵经》作者:东巴作坊[13]

图9〓《收获》[13]图10〓《爱》作者:白海螺

民俗风情和东巴神谱是现代东巴画派当中即有的主题。不过古城艺人们所关注的民俗风情和展现的东巴神谱与东巴画派的精英画家之间有所不同。从《丽江木雕雕刻艺术》中收录的作品来看,民俗风情所占比重最少,内容也主要围绕着东巴、纳西妇女、纳西服饰展开,艺人们对精英画家力图表现的劳动生产与传统生活场面的题材并不是充满热情。东巴神谱方面是以东巴经、神路图当中的神谱形象来制作,基本造型变化不大,以大鹏神鸟、战神优麻、八格图、东巴法器为主。这说明古城艺人虽然在大量制作东巴神灵产品,但对神灵的基本样式还是比较谨慎的,仍存敬畏之心。同时,因为东巴文化传承上的断裂,使他们在创作这类题材作品时显得有一些不自信,这表现在对于神灵精神性描绘比较单一和刻板。图11为大鹏神鸟,图12为战神优麻,它们的形象就是依照东巴经神谱形象来刻制的。虽然也非常精美,但是因为没有更多的信息从作品中传递出来,总觉缺少一点传奇色彩。

图11〓《大鹏鸟》 〓作者:南域一得[13]

图12〓《战神优麻》 〓作者:东巴师都思[13]

总体看来,第一阶段艺人们所尝试的作品的主题种类是丰富的,运用的手段也是多样,这为他们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由2000年至2006年,可以用发展与危机来归纳这一时期的特点。艺人们经过了第一阶段的积累,作品的创作开始复杂化、精美化。尤其是以2000年啊东制作的《归猎图》为代表。新的、精美的制作工艺和个人风格开始成为木雕行业发展两极化的分水岭。一部分前期积累成熟的艺人开始向高品质和高价格的方向发展,而另一部分延续并重复生产第一阶段积累下来的产品样式。这时期艺人们的作品也从小尺寸开始向大尺寸转变。外来从业者加入、房租上涨、竞争加剧使得原来较为宽松的经营与创作环境发生改变。开始有一些最早进入这个行业的本地艺人在这个阶段陆续离开古城,放弃雕刻和绘画,而仍在古城坚持的艺人也开始对自己的创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体会。

和前一阶段相比,由于外来从业者加入,一些汉族的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题材的主题开始出现,如:以汉字为中心配以花纹的,福、禄、寿、喜的木盘、生肖木盘、关公像、花卉等,还有云南傣族地区的风物、孔雀等作品开始出现并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这些作品往往采用线刻的方法,与当地艺人较多使用的深浅浮雕方法相比,大大缩短了生产的时间。这些产品也加入到了价格相对较低的行列,本地艺人为了与这些竞争者相区别,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不断地加入特殊技术与符号,一方面使得新加入行业的外来从业者无法复制,另一方面又形成自己的风格。艺人啊东以自己雕刻技术的精度和图案诗意化设计形成自己风格,使得其他人难以复制。因为就算可以复制图案,也没有办法将雕刻技术和细节处理到同等的水平。啊东的《净地系列》(图13)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净地系列》以纳西族殉情风俗和玉龙第三国的想象为基础创作,描绘了为情而死的男女共赴玉龙第三国,追求幸福的画面。可以看出,从画面设计到雕刻处理已经有很强的风格感并将当地民族文化融合在了唯美的艺术形式之中,简洁而富有诗意。

在这个阶段无论是本地艺人还是外来从业者,以及整个旅游市场都处在一个迅速成长期。但是对于本地艺人来说,这个阶段同时也是一个考验期。外来从业者在组织生产方面更加有效率,成本更低。因此,外来从业者在价格上与本地艺人展开竞争。但是,外来从业者也有明显的竞争劣势,他们往往是复制已经成熟的作品,原创性不足,他们对当地东巴文化和纳西文化的理解并不深刻,他们需要花时间来学习当地文化,体验当地的生活。总体看来,他们的作品缺乏本地的文化气息,作品大多集中在图案单一,价格都较低的低端木雕中。虽然这个阶段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本地艺人在整个行业当中的比例却下降得很快,仍然留在这个行业的本地艺人为了避免竞争,纷纷向高端的方向发展。一是提高作品质量,二是提高作品价格,三是向职业艺术工作者转变。如艺人老木在这个时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也不断从过去的非洲木雕造型中寻找自己风格化的符号,如创作一些纳西老妇人的人物群像、东巴诸神的群像等。艺人拉纳也将过去多年积累的对于古城风光的绘画与雕刻元素,通过类似小说的组合方式形成了内容丰富,空间感与信息量都极大的绘画作品,风格独特且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将古城风光主题类型的绘画发展到了一个较高水平。慢慢地,这些希望向艺术领域有所发展的艺人成为了这个行业中的领军人物。由于这些艺人们风格的初步形成,产品价格不断提高,也汇聚了一些对他们木雕绘画感兴趣的收藏者。这样一来,使得这些作品开始可以摆脱旅游纪念品生产与消费的模式,走向旅游艺术品行列。

图13〓《净地系列》〓作者:啊东,2010年创作图片选自《啊东木雕》,画册由啊东提供

第三个阶段是2006年之后的时期。在第二阶段中,一些本地艺人在压力下纷纷放弃木雕绘画的制作。虽然总体上看,由于外来从业者的加入使木雕绘画的作品的题材在汉族和其他的题材上有所拓展,但本地题材创作份额开始在市场上不断下滑,在旅游市场中的优秀作品不断减少。而中低价位的产品以重复性制作较多。本地艺人群体在不断缩之后希望能够突围,2008年由本地木雕绘画艺人发起并成立了丽江雕刻绘画研究会。这个研究会包括了在古城开店的本地年轻艺人,约有70人。核心会员都是被当地艺人群体认可的,在木雕与绘画领域成绩较突出的艺人。为了团结这些流失的本地艺人,同时也抢回在古城丢失的阵地,艺人们希望通过办研究会的方式把大家重新组织起来,重新创作一些真正代表自己,代表当地文化的旅游艺术品。研究会成立之后,当地艺人们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愿望。2009年8月,研究会组织了成立以来第一次展览,展览中展出了会员的50多件作品。尽管参展的人数不是太多,但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表示着这群本土艺人决心运用木雕与绘画在古城找到属于他们的位置。在这次展览上共展出了约80件作品,包括东巴画、木雕、根雕等,涉及的题材也延续了古城风光、东巴、民俗风情、东巴神谱、象形文字等类别。但其中并没有变形面艺和水瓢造型的展品,反而可以看到一些传统民居生活木雕作品展出,如六合门窗心、祖先牌位、月饼模具等,这说明当地艺人正在重新思考着木雕与本民族传统生活的联系,并挖掘着自己的新的日常生活,从而为新的生产和创作做准备。与此同时,一些活跃的艺人也不断地思索和转变原来的创作与销售模式,2009年,艺人拉纳在拉市海自己的家乡创办了拉纳乡村美术馆。2009年,丽江举办“水墨双成,凤凰·丽江双城书画展”,当中现代东巴画研究会的画家和几个古城艺人的多件作品参加了展览。2010年,木雕艺人啊东个人出版了自己十年创作作品集《啊东木雕》,并开始策划自己的工作室。2010年,在研究会和文化馆的帮助下,老木在丽江举办首次木雕个人作品展。2011年研究会会长赵振金在黑龙潭创立了工作室。2011年6月和2012年7月拉纳和老木又分别在“藕丽江艺术中心”( Rhizome - Lijiang art center)举办个人作品展,这些都说明,当地的艺人正在努力地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并不断地努力参与到新的创作生活和竞争中去。

研究会成立之后,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资金的困难和场地困难,这使得研究会要在很局促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作用。研究会成立后直接的影响是:第一,研究会拉近了本土艺人们与当地精英画家、知识分子之间的距离,使得丽江本地的艺术工作者可以不论学术身份的高低贵贱而进行交流。这将有可能大大改变了过去由复制、摹仿精英画家起家的古城本土艺人群体的被边缘化和不被认同的情况。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民间艺人和精英、知识分子之间的张力关系始终存在。第二,研究会提供了本土艺人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使得本土艺人更加团结,有助于提高整体竞争实力。研究会的成立的确是对本土木雕绘画艺人的重要鼓励和支持,但是它要全面发挥作用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如自身的职能定位、发展建设、向外的拓展能力等。

一直以来木雕绘画产品的市场可以分为两部分,面向游客的旅游市场,和面向本地的市场。游客购买木雕绘画一般有三个用途,第一是作为游客纪念品珍藏或是馈赠。第二是作为家居装饰使用。第三是把一些高端的木雕绘画艺术品作为收藏品。大部分的木雕绘画产品都被旅游市场所吸纳,而本地市场在早期只占很小的份额,但是本地市场的增长速度却很快。早期本地市场往往集中在一些大型作品上。酒店、演艺厅、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往往使用木雕和绘画作为本地文化的符号。一些景区也广泛使用了木雕绘画作为景区游览的项目,如东巴万神园,东巴王国等。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古城客栈、酒吧开始使用不同规模的木雕绘画产品进行装修。在古城之外的区域,雕刻绘画还被应用到城市设计美化、标识等多方面。丽江将自己定位于旅游城市之后,旅游市场与环境的不断扩大使得这些木雕绘画产品的用途越来越多样化。

应当说在这三个阶段当中,现代东巴画派的精英画家们的作品也在旅游市场中活动着,但因为核心成员人数较少,尽管每个人都有一定量的作品产出,但相较古城艺人的群体来说还是显得数量较少。但是这些作品始终是旅游市场上的高端产品,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因为有代表当地文化的权威性,所以外出展览与交流的机会较多,不仅在旅游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在学术界也拥有自己的领地。他们与古城艺人之间关系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有复制与被复制的关系,这种情况在早期很普遍,但到了第二、三阶段,这种情况有所减少,但他们的作品仍然具有着学习与借鉴的价值。

小 结

以上通过三个部分简要描述了丽江古城木雕绘画旅游艺术品发生、发展的大环境,以及自身演进的脉络。其中不难看出,作为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艺术品,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伴随着丽江古城与纳西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里面已经涉及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消费、文化想象与文化生产、艺术作为文化交流与表述能力对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贡献等等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如能从这些方面做进一步研究相信会取得丰硕成果。

另一方面,从田野调查情况来看,古城木雕绘画行业仍然有的成长与进步的空间,过去在媒体与游客当中赢得的良好声誉是它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古城的艺人们来说,他们伴随着古城一起成长,经历了欣喜、痛苦和思索,没有什么时侯比现在更急需创造新的作品来证明自己,并应对所有的梦想与挑战。

The Field Report on the Tourist Arts of Woodcrafts and Paintings in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Since 1990s

ZHOU Wei-wei

(The Chinese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SAR 999077)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trips from 2007 to 2012,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Naxi woodcrafts and paintings in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since 1990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the tourist art market in YunnanProvince, as well as general summary of tourist souvenirs (including tourist arts) in the old town. Further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ages of woodcrafts and paintings as tourist arts, and the current predicament that the local folk artists are facing.

Key words: Field study,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woodcrafts and paintings, tourist arts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