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刘晓敏: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爬山调传承人及其演述活动的田野调查

[日期:2015-07-12]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作者:刘晓敏 [字体: ]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爬山调传承人

及其演述活动的田野调查

刘晓敏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爬山调是在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广泛传唱的民间歌曲形式。乌拉特前旗是爬山调传唱较为集中的地方。笔者以乌拉特前旗爬山调传承人及其演述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口述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当地爬山调的发展现状、传承人的功能与意义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爬山调;传承人;演述;调查

爬山调,俗称山曲儿、小曲儿,是在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广泛传唱的民间歌曲形式。“三山两川一面海,千里平原两道滩”,这是当地百姓形容河套地区的的一句谚语。正是基于河套平原与山地丘陵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蒙汉人民杂居的民族文化滋养下,爬山调得以诞生,并逐渐成为河套人民在劳动、休息、娱乐、宴会各类场合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河套人民智慧的结晶。

乌拉特前旗是爬山调传唱较为集中的地方。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东端,隶属巴彦淖尔市,东临包头,西接五原,南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隔河相望,北与乌拉特中旗接壤。乌拉特前旗现辖11个苏木镇,总人口约34万人,是一个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多民族聚居旗,旗政府所在地乌拉山镇(原西山咀镇),是全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6年,乌拉特前旗文化馆对爬山调进行了收集整理,2007年爬山调入选为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乌拉特前旗前后对爬山调进行了诸多挖掘、整理与抢救的工作,对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以乌拉特前旗爬山调传承人及其演述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口述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当地爬山调的发展现状、传承人的功能与意义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乌拉特前旗爬山调传承人概况

传承人作为一种“活态”的传承方式,对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1]他们既是该文化的继承者同时也是传承者。为了进一步弘扬与发展当地的爬山调艺术,乌拉特前旗有关部门自2010年起陆续进行了传承人的申报工作。

乌拉特前旗爬山调传承人现有15人。自治区级传承人2名,市旗级传承人13名。他们大都居住在乌拉山镇,仅有一名居住在乌拉山镇塔布村。男女比例相当,其中男性7人,女性8人。在这些传承人中,年龄均在40岁以上,50-70岁之间的中老年传承人占绝大多数(其中40-50岁共3人,50-60岁共6人,60-70岁共6人)。爬山调传承人多为汉族,蒙古族仅1人,体现出爬山调作为内蒙古西部地区汉族艺术形态的显著特征。在这些传承人中,绝大多数是歌手,但也不乏以演奏乐器之名申报传承人的,如高锦泉、段玉占二人便以擅长器乐演奏为主。传承人多数未有过正式工作,长期以组剧团唱山曲为生(少数传承人曾有过工作,但已退休),业余生活以社区活动为主。

在笔者采访的十余位传承人中了解到,他们的学艺多数以自学为主,没有正式的拜师学艺,也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音乐训练。有的是从小父母会唱,在家中耳濡目染;有的是自己非常喜欢,每天跟着剧团看演出;还有的就是跟着民间艺人,通过看民间艺人的演出和演唱来学习,如菅俊林曾说她“16岁初中毕业,就再没往下继续念书,当时村里正好来了一个晋剧团,看了几场演出后赶上剧团招收学员就报名了,刚开始学的是晋剧,在晋剧团待了几年后,又回来了;回来后,就经常跟着街上的老艺人打坐腔,学唱爬山调,他们到哪儿演出就跟到哪儿,后来慢慢地会唱的歌就越来越多”。①再如传承人马成士,他学爬山调是在1961年,“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家庭困难,在前旗一中念初中念到中途就没再往下念,回西小召参加了剧团,当时年仅十七岁,从那时起接触到了爬山调,二人台,山曲等。”②

在这些传承人中,学历基本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温秀琴在巴盟师范上学,算是学历比较高的。她说:“在文字的书写和内容的构思方面,都与我上学学的东西有很大的关系,尤其对写曲时创意和创新有很大的帮助”。③在这些传承人中,其经济收入有部分源于退休金,多数是靠剧团的演出为生,如肖爱花,就一直没有正式工作,除了种地,就是组剧团上市宴,既当主持,又当歌手,已经有七八年了,是她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

现今乌拉特前旗的传承人中,男女几乎各占一半,但是年龄趋于老龄化,民族以汉族为主。他们之中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拜师学艺,有的是个人爱好,有的则是从小在家中通过看家人的演唱耳濡目染;传承人的学历以小学为主,个别几个念到了初中和大专;他们大多都没有正式的工作,长期以组剧团唱山曲为生。

二、乌拉特前旗爬山调传承人演述活动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乌拉特前旗的爬山调传承人对于当地民间艺术的弘扬与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组织传习所、加入社区活动、受邀筹办“事宴”、举行公益演出等方式,将爬山调在广大民众中传播。

(一)组织传习所

为了能使爬山调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乌拉特前旗文化馆在2013年以来共申报了6个传习所,这些传习所供传承人及爬山调爱好者演唱与活动,如桥南文化大院、西小召镇中老年文艺队、大佘太苗二壕村文化大院、乌拉山镇塔布村传习所、乌拉山嘉和天下传习所、先锋镇兰虎社区天坊村活动室。

嘉和天下传习所是由传承人马成士组织的,挂牌成立于2014年4月16日,传承人王引娣和付跃锁也固定参与这个传习所的活动。传习所最大的特点除了定期进行自娱性演出外,更多地时间要进行免费教学。

表1:乌拉特前旗嘉和天下传习所活动日程表

表1是乌拉特前旗嘉和天下传习所一周活动日程简况表,每周五次教唱爬山调、二人台唱段的学习时间,周三下午则面对观众,带妆演出。学唱爬山调的人都是自愿来的,均出于对爬山调的喜爱,参与活动也并不收取任何费用。譬如,2014年9月13日,传习所教唱了二人台《走西口》的唱腔,在2014年9月16日,传习所又教唱了爬山调《放马马》。教唱时,马成士从唱腔、感情和发声等多方面进行讲解,与示范相结合。他常常先示范一遍,之后一句句教唱,学员们有唱的不对的地方,他会立即给予纠正。马成士说“爬山调唱起来要会润色,如果只是唱不加副词就会显得没感情,但是副词多的话就会显得感情充沛,好听上口”。④据统计,每次参与传习所学习的人约30余人,均为中老年人,多数是退休职工,自娱自乐。

每周三、五的下午是传习所的免费表演日。平日里参与传习所活动的人员自愿带妆演出。演出时有扬琴、四胡、玫、三弦、二胡、梆子等乐器组成伴奏乐队。每当这时,50平米的房间会挤满了人,大家热衷于观赏每一位成员的演出,观众也多以中老年人为主,有附近居住的居民,也有远道赶来的爬山调爱好者。2014年11月19日下午,星期三,当日传习所共演出的12个节目,其中有10首爬山调,如《芹菜花》《二股耙耙》《拉骆驼》《二道圪梁》等,另有1出四人表演的二人台小戏《接媳妇》,还有一个全体成员共同表演的山西民歌联唱。唱爬山调的参与者表演时多两两上台对唱。当日演唱的爬山调曲目既有传统曲调,如《拉骆驼》《二道圪梁》,也有新创作的,《二股耙耙》便是由马成士作词作曲,而《大草原》和《双满意》则是套用传统曲调由马成士填词而成的。

图1传承人马成士 ⑤图2笔者与传承人马成士合影⑥

(二)加入社区活动

在乌拉山镇,有许多爬山调爱好者。当地政府为了丰富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便在很多生活社区开设了专供群众活动的场所,并开展爬山调的演唱活动。社区活动一般由传承人组织,个别社区由爬山调爱好者开展。有活动场所的自己安排活动,没有活动场所的镇文化馆会协助安排,文化馆还为他们提供乐器和板凳。在当地,每个传承人几乎都有自己固定的社区活动点,他们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同时也为了满足自己的业余爱好,会积极的参与到社区的爬山调活动中。

表2:乌拉特前旗爬山调社区活动点简况表

目前,乌拉特前旗爬山调社区活动点主要有7个,这些社区均定期活动,临海社区成立于2013年,是由传承人温秀琴组织活动的。在这个社区之前,温秀琴在1998年就已经开始在自己家里组织活动,传承人马成士、王霞、王引娣都曾在她那里活动过。桥南文化大院和临海社区是参与人数较多的,每次活动均在30人左右。

2014年11月22日下午,笔者参与观察了临海社区的一场社区活动。临海社区的活动通常在每周六的下午两点半进行,如遇重要节日,也会带妆演出,但通常多数为日常生活装扮。观众均免费观看。活动当日,负责人温秀琴由于身体原因并没有参与,演出是两点半开始的,在演唱的人员还没有到来时,活动室已经坐满了一大半,在这些人中以老年人为主,大都是在附近居住的居民,大约有30名左右,他们中有少数是会唱爬山调的,但多数并不了解,笔者曾问当天观众所演唱的曲目时,多数回答“不清楚”。整场活动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七个人参与演唱,伴奏乐器由扬琴、枚、梆子和四胡组成,演出的形式同样是两两对唱,当日演唱的曲目既有爬山调,也有二人台,如爬山调《绣荷包》《山曲越唱越好听》,二人台《偷红鞋》《跳粉墙》等。

(三)受邀参加“事宴”

蒙古巴市民间歌剧团”,王霞的“巴市神州乐队”等,他们通常会受邀参加当地的生日、满月、过寿、开业庆典等事宴,表演二人台、山曲等。剧团的演出人员大约在10人左右,王霞和菅俊林的剧团演出人员基本上是固定的,根据演出的规模会做相应的调整,人员都为本地居民。肖爱花的剧团组成人员以外调人员为主,并非前旗本地人,调用人员以萨拉齐演出人员为主,调用外来人员的主要原因是她认为本地的演员年龄偏高,唱不出爬山调应有的韵味,而萨拉齐的演员从小受山曲的熏陶,一张口唱的都是山曲,特别有韵味,萨拉齐的演职人员是有一场戏调一场,因剧团经费有限,多不在本地居住。

图3文化馆主要参与人员⑦ 图4天亿新村社区活动⑧

“事宴”即酒席或宴席,是当地的习语。在这些传承人中,段玉占、肖爱花、王霞、马成士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团队,如段玉占、肖爱花的“内蒙古巴市民间歌剧团”,王霞的“巴市神州乐队”等,他们通常会受邀参加当地的生日、满月、过寿、开业庆典等事宴,表演二人台、山曲等。剧团的演出人员大约在10人左右,王霞和菅俊林的剧团演出人员基本上是固定的,根据演出的规模会做相应的调整,人员都为本地居民。肖爱花的剧团组成人员以外调人员为主,并非前旗本地人,调用人员以萨拉齐演出人员为主,调用外来人员的主要原因是她认为本地的演员年龄偏高,唱不出爬山调应有的韵味,而萨拉齐的演员从小受山曲的熏陶,一张口唱的都是山曲,特别有韵味,萨拉齐的演职人员是有一场戏调一场,因剧团经费有限,多不在本地居住。

(四)参加公益演出

为了爬山调和二人台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旗文化馆在重要的节日会举办一些活动和演出,供群众观看,以便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2014年8月19日,由乌拉特前旗人民政府主办,乌拉特前旗文化馆协办组织了一场爬山调、二人台专场文艺演出。整场演出是在晚7:30开始的,演出的地点设在乌拉特前旗影剧院门前临时搭建的演出舞台。演出还没开始,台下已经做坐满了观众,由于是临时舞台,所以观众们都是自备板凳。整场演出由爬山调和二人台组成,演出的队伍来自各个活动社区和传习所,主要的演唱人员以传承人为主,也有当地唱的比较好的爬山调歌手。演出持续了两个小时,期间观众提前离开的很少,演员们精彩的演出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每一次的演出,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表3:2014年8月19日乌拉特前旗“2014消夏文化月”演出爬山调曲目表

三、结语

在乌拉特前旗爬山调传承人的眼中,爬山调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们的快乐所在,甚至是他们的经济来源。对于传承人这个角色,他们也经历了从不知道、不了解、到熟悉、接受、认可和传承的一个过程,对于他们身上所肩负的这个荣誉,他们想尽自己的所能,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希望传统的爬山调在他们这里不会失传。在评为传承人之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的务农,有的靠此为生,但在评为传承人之后,社区的活动和文化馆组织的活动都会义不容辞的参加,他们认为在他们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和义务。

通过笔者对于乌拉特前旗爬山调传承人的调查发现,近些年来,伴随当地政府对于爬山调传承与保护的重视,申报传承人、开设传习所、组织社区活动、为社区都提供乐器和设备等,不仅为喜爱爬山调的群众提高了爬山调在当地的宣传力度,同时对于爬山调在当地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就笔者所见,当地的爬山调依然存在诸多值得深思之处,如当地人对于爬山调与二人台两者概念的混淆、传承人之间缺少交流、传承人与参与者人员老化、缺乏优秀作品等方面还有待于当地政府、传承人与当地市民的共同努力,将爬山调的传承与保护进一步深化。

爬山调作为在民间深受民众喜爱的一种演唱形式,不仅在舞台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且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在今后的保护与发展方面,可以在保留传统歌词与曲调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与二人台表演形式相区别,让爬山调以一种更加传统、原汁原味的演唱与表演形式呈现在大众的面前,促成其长久的流传与发展。

注释:

①2014年11月24日笔者口述访谈资料。

②2011年11月4日笔者口述访谈资料。

③2014年11月23日笔者口述访谈资料。

④2014年9月12日笔者口述访谈资料。

⑤图片拍摄于2014年11月14日,在传承人马成士家中。

⑥同“注释⑤”。

⑦图片拍摄于2013年11月28日,文化馆活动时所用伴奏乐器。

⑧图片拍摄于2014年8月19日,天亿新村活动。

参考文献:

[1]周安平,龙冠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探究[J].知识产权,2010,(5).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