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马盛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普查方法的探讨

[日期:2009-04-14] 来源:  作者:马盛德 [字体: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普查方法的探讨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盛德

一、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是一项文化自觉的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如同我国的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工作一样对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应当指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内容涉猎广泛,种类繁多,更呈现出它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特殊性。因此,它是一项巨大的文化系统工程。

在新时期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应该持有一种较为理性的、科学的和学术的理念和态度进行全面而整体性的保护,尽而避免普查工作上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以人的肢体语言为物质载体的民间舞蹈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民间舞蹈独特地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和历史积淀。那些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的民间舞蹈是各民族人民的天才创造和历史文化的特殊记忆;是各族人民千百年来以肢体语言来记述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的方式。开展民间舞蹈的普查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摸清和认识自己的家底,了解当前我国的民间舞蹈艺术生存状态和所面临的问题,掌握更为翔实的活态的资料,然后进行科学地分析与研究,从而提出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可行性方法,最终达到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之目的。

二、我国民间舞蹈考察工作的三个阶段

我国民间舞蹈的考察和其它民族民间文化的考察一样有着自身的历史传统,我们的先辈们在此领域作出了许多贡献。追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考察与研究的历程,对于我们今天的普查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考察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40—60年代

·早在40年代初期(1945年初夏),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先生就深入到西康地区收集了藏族等民族的众多民间舞蹈,并用她在国外学习掌握的“拉班舞谱”记录了8个藏族民间舞蹈,而后对收集的民间舞蹈进行加工整理。1946年3月在重庆青年馆举行了首次“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这次的舞蹈大会上表演了十余个包括藏、彝、瑶、羌、汉、维吾尔六个民族的舞蹈。她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加工成剧场艺术搬上舞台,开创了加工、整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先河。

·1953年4月1日,“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民间艺人演出27场,表演一百多个有地方特色的优秀音乐舞蹈节目。此次会演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由政府主办的全国性会演。在会演前中央政府组织抽调170余名音乐舞蹈干部分别深入到全国26个省区进行民间音乐舞蹈的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考察正确认识了民间舞蹈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会演期间举行的舞蹈座谈会上,特别强调了向民族民间舞蹈学习。

·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第二届“文代会”在北京举行。在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上,舞蹈家戴爱莲提出了“应该把向民族民间学习放在第一位”的主张,强调了民间舞蹈对于专业舞蹈创作的重要意义。“民间舞蹈是我们的根”这句名言,成为戴爱莲先生一生的舞蹈文化主张。

·1956年3至4月间,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组成傩舞调查研究组,赴江西婺源、南丰、乐安、黎川、遂川5县12乡,在调查傩舞节目的同时,拍摄了几百幅傩面具的照片。

·1956年8月,著名舞蹈教育家吴晓邦率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部分成员到苏州收集道教乐舞,拍摄了纪录影片,编印了《苏州道教艺术集》。

·1957年1月至4月,由舞蹈家教育家吴晓邦先生带领当时的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专家与山东省文化局和曲阜县有关单位共同组成孔庙古乐古舞整理筹备委员会,搜集整理祭孔乐舞。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编印了《曲阜祭孔乐舞》专集,摄制了记录影片。这些珍贵的资料成为今天恢复曲阜祭孔乐舞的重要依据。(雅乐在我国早已消失,而邻国的韩国、日本、越南仍然流传着雅乐的形态。据悉,近期日本雅乐会拟组织名为“雅乐回家”的演出活动,到中国进行学术性展演,其目的是到中国来寻根。)

·1963年 2月,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几年来搜集整理各民族歌舞、说唱、器乐和戏曲等音乐艺术大量资料,出版《苗族民歌》、《苗族芦笙》、《西藏古典歌舞——囊玛》和《西藏民间歌舞——堆谢》等著作……。

我们仅从以上的资料中可以看出,40至60年代,国家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开展了许多工作,抢救整理了一批珍贵的民间舞蹈遗产,为我国民间舞蹈的保护工作打下了较好地基础。

2、80—90年代

80年代初期,国家启动了“中国十大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程,这项工程历时二十余年,这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的一次普查工程。20多年来,全国30多个省区相继完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工作。这项工程被誉为是中国的“文化长城”。

·1995年 5月,《中国55个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舞蹈大系》大型电视系列片第1期工程完成并向海内外发行。这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专题片首次系列性地向世界发行。

3、21世纪的今天

21世纪的今天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是一项在新时期国际国内面临巨大的社会变革的状态下展开,其特点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进行,有着国际社会的背景和影响,同时,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16字方针)。一个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三、民间舞蹈普查中运用的具体方法

1、以“本体性描述与文化意义的考察”相结合

根据民间舞蹈艺术的特性,普查工作以“本体性描述与文化意义的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够较全面地阐释出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和文化风貌。

本体性描述:首先关注的是舞蹈艺术的本体特征,它的范围包括舞蹈的:表现形式、语言特点、表演风格、节奏型(舞蹈音乐)、构图变化、服饰和道具运用、艺人的表演特点……

在描述以上内容时,我们应该采用一种朴实与通俗的语言,有层次有逻辑性地完整描述出每一舞种的表演形态。尽可能避免晦涩难懂或有意夸张渲染的语言描述。民间舞蹈艺术是一门动态性较强的表演艺术,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它的表演性特征,也就是这一艺术所具有的观赏价值。在目前的申报工作中存在着忽略对舞蹈本体的准确描述,尤其是不少申报材料的文本中出现了以一些华丽的辞藻,晦涩的语言和修饰性过强的文字淹没对舞蹈本体性特点的客观描述的做法,这一现象完全冲淡了对民间舞蹈艺术价值的真正认识。在本体性描述中最为核心部分是民间舞蹈的表演风格,这点需要从舞蹈的体态特征、节奏型、韵律感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文化意义的考察:是要关注与舞蹈紧密相关的具有文化意义的部分,这需要从学术的视角和方法去解读舞蹈所表现和象征的文化意义。如:舞蹈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历史渊源、舞蹈与民俗关系、语言的象征性、构图的象征意义、舞蹈与环境的关系、崇拜与模拟对象的含义、服饰与道具的文化功能……

对于这些与舞蹈息息相关的文化事象,我们必须从文化和历史的视野给予观照,探究在舞蹈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味,挖掘出民间舞蹈艺术的美学价值。对舞蹈文化意义的解释直接关系到对每一舞种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的准确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对舞蹈所表现的文化功能和意义不能予以完整、合理地分析、解读,那么,对于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民间舞蹈艺术的强大生命力之奥秘也就难以进行有力地揭示。

2、必须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记录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具有动态性与技艺性很强的特性,以文字方式进行记述固然十分重要,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主要是对舞蹈的表演特点难以给予准确地描述。特别是舞蹈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最有韵味的部分更是难以以文字手段表述出来,以往以舞谱方式记录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和操作上的可行性。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记录民间舞蹈最有效的方式是采用影像手段,只有影像手段才能够全面、完整的记录舞蹈的表演过程,感受舞蹈艺术的真正魅力。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21世纪,已经完全具备了用先进的影像手段全面记录民间舞蹈的物质条件,此项工作应该建立必要的机制进行有效地推进。

影像记录不仅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操作人员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在运用镜头语言记录舞蹈时需要注意舞蹈画面的整体感,切忌零碎,机位要准确,镜头要讲究。同时还要用镜头语言去解读舞蹈与环境的关系,对这一点过去重视的很不够。

四、注重原生性,寻找民间舞蹈艺术的本真价值

1、在普查与记录民间舞蹈的工作中,我们首先需要把最原生状态的民间舞蹈记录下来,这是新时期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当前,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旅游业越来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与此同时,对当地的传统文化也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不少地区由于利益的驱动出现了追逐时尚,迎合当下人的审美趣味因而人为地加工、改造原生状态下的民间舞蹈的现象。由此以来,如果我们在普查工作中不能有效地进行辨别真伪,区分民间舞蹈的原生性与被人为加工改造后的舞蹈形态,我们的普查工作将受打大折扣。注重原生性是此次普查工作的重要原则。

2、由于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物质条件普遍艰苦,给普查工作带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中还需大力发扬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坚持执着严谨的学术精神,去探寻本真的民间舞蹈艺术,这点在今天尤为可贵。

3、认真做好少数民族舞蹈名称进行准确地翻译是此次普查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工作中,我们应该竭力地理解民族语言的意义,找到较为恰当、准确的汉语表达方式,最大程度地接近本意,避免错误发生。如:过去翻译的藏族“果庄舞”中将“果庄”的“果”被汉译为“锅庄”,“锅”字用了铁锅的“锅”,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将“果庄舞”误认为是围着“锅台”跳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导,其意义相差甚远。这里的“果”字在藏语中是圆圈的意思,可以翻译为“果卓”、“果庄”,均意为“圆圈舞”。

4、在近几年的田野考察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少地方,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的村干部为应付“上面”来的领导和专家,有意编织一些带有政治彩色的语言来解释舞蹈中的歌词内容,这与本身舞蹈中的歌词内容完全相悖,失去了原始的歌词内容和意义,在今天的考察中我们对此类问题需要谨慎对待。

五、专业人才的缺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素质和较高民族文化素养的人才,这直接关系到普查工作的得失。就民间舞蹈而言,他关系到能否准确把握民间舞蹈艺术的本体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体现。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地普查人才相对缺乏,尤其在广大民族地区问题相对突出。为此,建立和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性和知识性的普查人才队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ixiuge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