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李东风:生活方式转变与民间美术的发展

[日期:2011-04-26]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作者:李东风 [字体: ]

生活方式转变与民间美术的发展

李东风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四川省 南充市 637009)

摘要: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民间美术的发展既遇到了挑战,又有了新的发展机遇。生活方式转变促进了民间美术产业的创新,也促使民间美术审美的回归,同时促成部分民间美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围绕现代生活的转变,以产业化发展为契机使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和保护是一条可行之道。

关键词:生活方式;民间美术;产业创新;审美回归;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9838(2011)01-0047-06

当代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已逐渐远离农耕文化时期的生活方式。影视传媒、网络传媒等大众传媒对我国当代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大众的实际审美内容被虚化了,似乎在追求所谓的艺术化的生活,反倒冷落了日常生活方式。而民间美术恰恰融在生活之中,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民间美术那种质朴的、醇厚的审美观念也在产生变化,迷陷于经济利益的诱惑,偏离了应有的品质,具有商品化的倾向。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艺术信息被纳入了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民间美术具有商品化也很正常,需要考虑的是民间美术的产业化发展中如何创新,不是把所有的民间美术都产业化,也不是把所有的民间美术都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序列,仅仅成为遗产而已,应该使其回归生活,符合当代生活方式。

民间美术滋生于现实生活,在当代生活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民间美术的创新应立足当代大众的生活方式。围绕现代生活的转变,以产业化发展为契机使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和保护是一条可行之道。

一、生活方式转变促进了民间美术产业的创新>

民间美术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并不像其他美术形式有大量的自由创造性,它总是受到传统的制约。也正是这一特点,使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并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形态。民间美术是大众日常生活中逐渐产生、长期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与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在农耕文化背景下,千百年的基本生活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民间美术尽管种类繁多,样式繁杂,但是,只要产生在同一地域,其面貌大致相当。现在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产生剧烈的变化,民间美术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有退出历史舞台的倾向,故而,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然而,也正是民间美术能够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时期,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民间美术的保守倾向会有所突破,生活方式的转变,为民间美术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民间美术中的手工艺一直就是和商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生产手工艺品时首先想到的是经济收入,而不完全是艺术。就是说民间美术一直以来就与产业有一定的关系,并不是现在才提产业化的问题。但是,民间美术不是所有的类型都适合产业化发展,需要区别对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能纳入产业创新的民间美术形式主要有:民间工艺画、民间雕刻工艺、民间金属工艺、民间髹漆工艺、民间刺绣等,这些类型都具有传统工艺美术的实用性特征,即使在现代生活的背景下仍有实用的价值和审美价值。例如,陕北绥德的民间石雕,据2008年统计有石雕企业一百多个,从业人员一千二百多人,年营业收入达二千一百六十多万元,年创汇逾百万元。从市场前景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事业的兴旺以及人们对陕北文化的逐步了解,石雕业的发展前景广阔。还有清涧县和米脂县已有初具规模的石板画公司,年产值在二百多万元左右。从开发的产品来看,文化含金量高,有艺术品位,在原来的石狮子、石牌坊的基础上创新出了各种案头小摆件,并极具榆林地域特色,且种类丰富,是赠予及旅游纪念的上好礼品。

绥德石雕厂

陕北石板画

当然,随着现代生活的转变,民间美术的创新观念也要转变,要加强新技术条件下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例如,河北衡水将内画就拓展了许多新的品种,有茶叶筒、笔筒、花瓶、烟缸、打火机、香水瓶等等,这些结合了艺术性、实用性的内画制品为我们创新民间美术、促进民间美术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一款由衡水一家公司制作的内画圣诞球,在国际市场非常畅销,每年都要用集装箱出口,可创汇二千多万美元。[1]>其创新后的产业化效益明显可观。

河北衡水内画

河北衡水内画圣诞球

再如,为了挖掘金山农民画潜在的多方面的欣赏价值,适应文化市场丰富多彩的需求,开发农民画衍生产品。以金山农民画图案为母本,相继开发了丝巾、手帕、床单、真丝绣品、真丝挂毯、艺术靠垫、挂历、台历、贺卡、瓷板画、黑陶彩盆等十多种农民画衍生产品。由于这些农民画的衍生产品,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和家庭居室装潢布置等许多方面,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这些农民画的衍生系列艺术品,近六年来每年保持年均60万元的销售额。近年又新开发了以良诸文化为背景,以金山农民画图案为母本的黑陶艺术品,至今销售额达200万元。[2]>

瓷板画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也有一些民间美术企业被迫放弃了创造、生产精品的耐心和毅力,而去生产成本较低、价格较低的粗制产品。量的扩张使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大量的仿制品、劣质品充斥市场,造成民间美术的产业竞争力下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民间美术没有了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上的竞争力,失去了独特的审美形态和千姿百态的地域个性,变成了商品化的、机械制造的,彼此大同小异,那么民间美术也就没有了。民间美术的发展并不等于成批地进入市场,不是所有民间美术都可以像艺术品,过于泛滥反而失去魅力。

发展民间美术,不能贪大求快求多。一定要有对民间美术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提升民间美术的技艺和水平。鼓励民间美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民间美术产品的劳动效率,提升设计水平和缩短研发时间。增加产品功能和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要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但这种传统又必须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能够为现代人生活提供艺术品,同时提高现代生活品位。

二、生活方式转变促使民间美术审美的回归

民间美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它积淀了本原文化的精髓,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和信仰特色,为中华民族孕育了民族的独特气质和风采,同时,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民众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蕴直接秉承的原始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人们的生活原则相重合。由于民间美术传承文化的根性特点,在民间美术中保存了民族审美心理的基本基因。民间美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中得以逐渐发展和完善,民间美术的审美特性所表现出的功利倾向是以善为本,是一种精神性的物化转换。在民间美术的各个品类中,对吉祥、如意的祈求,对生存、生命的渴望无处不在,镇宅辟邪的门神、狮子,趋利避害的财神、土地神,抚慰亡灵的纸扎、面花,吉祥如意的剪纸、年画,祈福纳祥的香包、刺绣……这些民间美术样式都坦率地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善意祈求。老百姓总是用善的正面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这就是民间美术中审美意蕴的文化本质。这种审美追求到今天也不过时,就是将来也是有价值的,人们总会在心理上祈求平安如意,在精神上需求趋利避害,在观念上追求圆满和谐。

表达上述意愿时民间美术所形成的表现方法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也不过时,构图饱满、对称;造型完整、生动;色彩鲜艳、明朗;工艺自然、灵透等等审美表现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如今,我们要完全保存民间美术许多技艺性的东西已不大可能,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再不用那些手工技艺了,民族传统技艺的复苏只能是有选择的,有目的的传承和保护。然而,审美回归给了民族传统技艺新的生命,不一定要回到原汁原味,这样恐怕也难。这不仅仅因为老手艺人的去世,造成了文化的断裂,更重要的是民族传统技艺存在的现实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候,民间美术的审美回归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有选择的保留一些传统技艺,使民间美术回归生活,回归其审美追求。如:民间印染织绣、民间棉毛麻织、民间印花布、民间刺绣挑花、民间陶瓷、民间家具、民居建筑、民间服饰等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美术都可以承担起这一重任。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发展到今天正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不是把它作为对逝去年代的怀念,就是作为旅游的纪念,或者被专家学者们收为藏品,失去了民间美术的民俗用品和生活文化特征。由于传统节日成为法定休假日,它的复苏使民间美术与民俗结合成为了可能,民间美术有了很宽广的用武之地。目前尽管生产生活方式在转变,而传统的情感依然存在,只要有载体,就会有发展。如,甘肃庆阳的香包年创汇1.54亿,就是与当地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香包既是工艺美术制品,又饱含着民族文化象征隐喻,把祝福带给了祈求幸福的人们。在庆阳周边地区仍然有端午节戴香包的习俗,庆阳香包在宝鸡、咸阳、天水等地都有小店专门经营。

庆阳香包

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节庆时期仍然要穿上本民族的盛装,我们也提倡在节日活动时着盛装。中国新闻网2010年8月1日报道“日前,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这个条例表示,提倡自治县公民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穿戴民族服饰,服务行业和没有制式服装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穿戴民族服饰。这一条例已从8月1日起施行。”[3]>

如果有政府的引导,民间美术回归生活会有一定的效果。如,新疆木垒县哈萨克民族刺绣业的发展,木垒县目前共成立民族刺绣公司两家,注册民族刺绣合作社6家,注册资金达110.4万元,组建了“民族刺绣一条街”,为绣品注册了“牧垒”牌商标,全县共有刺绣户2933户,带动20人以上刺绣的经纪人(大户)102户。在适应现代生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加大刺绣产品图样设计、工艺流程、技能技法等方面研究开发、推陈出新、选材用料上的质量要求,提高上档次、造精品的力度。在对外销售的同时,民族服饰回到生活原本的状态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

哈萨克民族绣片

即使在现代社会的其他活动中,我们依然可以把民间美术引入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要设计作品——吉祥物、会徽、火炬接力图形等,传承、组合与创新民间美术构成元素,吸收与再现民间美术的优质民俗文化艺术意蕴,创作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民族的文化与奥运的国际精神相结合的艺术精品。

三、生活方式转变促成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生活方式的转变促成民间美术纳入“非遗”范畴,现实生活中不再用的民间工艺,其文化价值依然存在,使其变为“遗产”,加以保护。苑利先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是指人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各种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所创造出的各种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以及衍生出来的精神信仰”。[4](38)很显然这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有关,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信仰。民间美术的诸多形式都是为了象征某种精神而创造的,即使这些东西离开我们的生活,由于其精神价值所在,我们可以把它珍藏起来,以遗产的形式再次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的濒危性,就因为它濒危了,所以才要保护,因为要保护,才把它列入这个“名录”,如果是在现代生活中能够发展延续的民间美术形式,我们先不把它列入“非遗”的范畴。换个想法,如果我们把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都搞“濒危”了,就说明我们没有好好传承、弘扬。不应为把它们申报为“非遗”而高兴,这应该是一种悲哀。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民间美术进入“非遗”的越来越多,如果不想把它搞“濒危”,“非遗”走向市场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也是一种“保护”。因为“非遗”走向市场或通过市场而实现其价值,是某些项目与生俱来的特点,如年画,剪纸,风筝,玩具,编织,绢花等,玉雕、木雕等,无不通过市场而实现其价值。但是,我们并不主张,所有作为“非遗”的民间美术都产业化发展,故在文中把产业创新、审美回归和非遗保护做了区分,分别对待。当然这三者并不矛盾,区别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如,中国剪纸是“非遗”项目,它既是“产业化”的新宠,又能传达传统的审美文化。有些生命力极强又和现代生活相吻合的民间工艺就不一定进入“非遗”,如,云南剑川木雕,由于其广泛的实用性,成为剑川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支柱产业。木雕师用现代电锯、电刨、雕花机,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益,木雕已经成为千家万户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它就没有申报“非遗”,也没有必要申报“非遗”,不是说我们把民间美术都申报为“非遗”就好。 

单纯的从“非遗”的角度看民间美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主要关注的是传统技艺、传承人和其中的民族精神,而不是市场化的问题。

任何民间美术类型,总是以具体作品为创作目的和表达载体,同时,它们又不仅仅表现为物态的成果,只有把握其内在与外在结构的统一性,才能确定其真正的非物质文化内涵。“认定民间美术的非物质文化性质,对增强保护意识,及其在当代生活中加以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当代生活不仅需要艺术成果的装点,也需要艺术活动的体验和艺术精神的熏陶。当代人的文化艺术需求正要求我们对艺术的规律与功用,包括对民间美术的规律与功用,进行深入的思考。”[5]>确认了民间美术的非物质文化性质,使得正在日益消失的民族传统技艺,又能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很多传统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传统技艺的价值,开始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和解读传统技艺,并且赋予其新的生命。

剪纸

脸谱工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美术有的门类已经消失,有的处于濒危的边缘,其前景不容乐观。民间美术在现代生活转变的情况下得到发展是个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博物馆的方式保护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行的,因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物质文化遗产特性,而且博物馆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博物馆可按照自身的职能,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藏、展览和研究。

综合上述,在现代生活转变的背景下,只要我们能合理的分析、利用资源,民间美术会有长足的发展。最后我还想提一下,将传统的民间美术完全渗透在当代的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能性,但是把民间美术编写成教材,纳入中小学的美学教育中,作好群众普及的基础是完全可行,这样多少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教育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我们鼓励民间工艺美术家或企业创办专门学校,从事专门的技艺传承教育,探索民间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路子,即使是现代生活方式在改变,也会或多或少的对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严碧华.河北衡水“冀派内画”产业三十年大跨越[J].今日财富,2008,(11、12合刊).

[2]魏启昆,汪家驹.文化产业的骄子——金山农民画三十年发展纪实[J].上海农村经济,2003,(12).

[3]浙江立法保护畲族传统文化习俗 提倡穿戴民族服饰[BE/OL]

[4]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陶思炎.论民间美术的当代作用[J].中华文化2010,(2).

收稿日期: 2010-10-10

作者简介:李东风(1967-),男,陕西绥德人,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徐英】

Lifestyle Chan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LI Dong_feng

(College of Fine Arts, 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 Nancho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637009)

Abstract: With the lifestyle changes,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has not only met the challenge, there has also been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Lifestyle changes not on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folk art, industrial innovation, but also impel the return of the aesthetic of folk art, folk art has also been led into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ategory. Around the changes in modern life, folk art with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an opportunity finds a viable way to be inherited and protected.

Key words: lifestyle; folk art; industrial innovation; aesthetic regressio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